供水、供氣、供熱等涉及民生的事情,今年將有更大突破。1月6日,記者從全市市政公用工作會議上獲悉,2011年,本市計劃投資80億開建 30項民生工程。其中包括新增供熱面積900萬平方米,約有10萬余戶受益 ,其中大部分是老城區居民;開建應急調峰儲氣庫,解決冬季“氣荒”;建垃圾焚燒發電廠、餐廚垃圾處理廠等。
■供熱
四區今年增600萬平米
在今年的工作計劃中,本市將加快東億供熱中心、李滄東熱電廠等9個熱源項目建設,市內七區新增熱源能力910萬平方米,新增供熱面積900萬平方米,約有10萬余用戶受益。其中,市內四區新增供熱面積600萬平方米,積極實施海水源、污水源、地源熱泵及生物質鍋爐等清潔能源供熱方式。
市市政公用局單強煒局長表示:“新增的用戶中大部分都在老城區,我們計劃在三年內解決老城區供熱難的問題,約涉及400萬平方米近5萬余用戶”。根據計劃,2011年市區集中供熱普及率將達到67%,比2010年增加了5個百分點。其中市內四區達到72%,比上一年度增加4個百分點。在“十二五”期間,本市將建成多處熱源工程,實施800公里管網建設,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85%以上,基本實現解決市區供熱問題。
面積擴大 ,供熱質量也不能放松。單強煒表示,為防止出現暖氣“斷流”的事情,本市正在逐步形成聯網供熱,一處“斷流”,別處的暖流可以及時補充過來,再通過建調峰熱源的方式,解決遇極寒時供熱熱源不足的問題。
■供氣
開建儲氣庫解決“氣荒”
每年冬季,同嚴寒相伴而來的還有讓市民心慌的“氣荒”。2010年12月31日,一些出租車司機就收到了“斷糧”提醒短信。
“目前我們正在選址,準備建設一個應急調峰儲氣庫,”單強煒介紹說,這個應急調峰儲氣庫可以在用氣低谷時,儲存一部分的氣體,以備用氣高峰時使用。“現在中石油的天然氣管線基本建成,只等天然氣通過來,屆時本市供應上更有保障。另外一個好消息是,在董家口開建的天然氣中石化LNG 項目,一個項目就是山東當前供氣總量的3倍,2013年建成后,本市就不會再出現‘氣荒’”。
本市今年還計劃新增管道燃氣用戶6萬戶,建設改造燃氣管網200公里,管道燃氣氣化率達到78%,其中市內四區達到88%。
■供水排水
海水淡化更給力 污水處理更切底
“全國最大規模的城市供水海水淡化項目主體工程已經建成,現在已經開始了設備安裝,年底前要完成設備調試,明年就能讓居民在家喝上‘海泉水’,”單強煒表示,這個項目每天可產淡化海水10萬噸,可滿足50萬人口用水。
今年,本市計劃改造居民二次供水設施178處、一戶一表4萬戶,實現優質安全供水。另外,還在不斷構建出引黃濟青、大沽河、白沙河三大水源供應。
排水方面,本市今年計劃建設李村河中游污水處理廠,現在前期工作已經基本做好,只待開工。該工程設計的近期處理能力為5萬噸/日,遠期要達到10萬噸/日。建成后,李村河上游沿線產生的污水不用再一路跋涉到入海口去處理,在中游攔截后處理,達標的污水可作為李村河的景觀用水 。
另外,基本完成樓山河流域污染點源綜合治理,完成110個老樓院排水設施改造任務,市區污水處理率達到88%,其中市內四區達到97%,環膠州灣污水排放達到一級 A標準。
■環衛
近八成垃圾將變廢為寶
為配合今年進行的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本市今年將新建、改造垃圾收集站40座,更新垃圾收集車400輛,實現全密閉收集清運,避免二次污染。另建成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中轉站遷建工程,開工建設餐廚垃圾處理廠、小澗西垃圾填埋場二期、城肥處理廠遷建等工程,完善垃圾綜合處理園區功能,大大提升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水平。
記者了解到,作為市區垃圾終端處置設施衛生填埋場,小澗西垃圾填埋場一期已接近填滿,因此又規劃建設二期工程。主要功能為生活垃圾填埋及生活垃圾焚燒飛灰處理,有效庫容640萬立方米,設計使用年限10年,總投資4.36億元。
另外,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餐廚垃圾處理廠、城肥處理廠遷建等工程的建設,可使近八成的垃圾不再進入填埋場,而是變廢為寶,化身為肥料、被焚燒發電等,使填埋場的壓力大大降低。今年實現市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資源化處理率達到45%。 記者 任金梅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