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都市網保定電(記者郭志昆 通訊員王寧)隆冬時節,走進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邱莊村新民居天筑逸城小區卻是溫暖如春。“住上新民居,居住條件比以前強多了,而且還集中供暖,又干凈又舒坦。”農民吳玉聰穿件薄毛衫邊看電視邊說。
在今年供暖工作中,涿州市重點關注新民居集中供暖工作,早安排、早部署,積極做好燃料儲運、設施設備維護、檢修和改造等供暖前的準備工作,保證搬進新民居的農民度過一個溫暖、舒適的冬天。目前全市已有500戶農民搬進新民居,且在11月10日就已供暖。
近年來,涿州市堅持把新民居建設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抓手,探索實行了“30+10+20”(對于新民居建設拆遷房,評估作價貨幣補償給老百姓,每人無償給30平米住房,每人以成本價再買10平米,并免除20年的物業費、取暖費)拆遷補償機制,農村新民居建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六村聯建推動農業規模經營
“以后村里污水處理廠、垃圾站、學校、公園一應俱全,孩子上學也不用跑遠道,我們也能過上城里人的生活了。”談起未來的新生活,涿州市義和莊鄉里渠村民陳紅梅高興地憧憬道。
該鄉新民居建設項目涉及的里渠、鄧渠、東大興莊、四柳樹、古城、劉家園等6個村將集中在里渠村建新型社區。社區總占地面積504.4畝,建設4.5層復式樓,從80平米到200平米共7個戶型,總建筑面積為28.86萬平米。目前一期工程建設9棟樓,總面積3.4萬平米。社區配有小學、幼兒園、村民活動中心、鍋爐房、污水處理站、垃圾周轉站等公共配套設施,新社區功能完善,設施齊全。
該鄉在全市“30+10+20”的新民居拆遷補償機制基礎上,給每戶村民免費贈送一間18平米的車庫;同時,項目完成后將6個村節約出來的宅基地1600余畝土地全部復墾為耕地,推動土地流轉,用于大企業集團進行現代農業等產業的規模化經營,吸納農民就近就業,使農民變身產業工人,賺取工資性收入。
目前該市10個蔬菜標準園建設項目全部落戶該鄉,已有惠友、百榮集團等10家企業投資建設,簽訂土地流轉合同1.3萬畝,完成土地流轉面積6770畝,首批蔬菜已于元旦前下架,2011年春節前將達到批量生產能力。該鄉10個標準園已解決200余名村民就業。入園村民除租地收入外,還可以拿到每月最少1500元的工資收入。原本撂荒的土地,重新“長”除了錢。
挾河成保定新農村建設典范
日前,涿州市北面緊鄰北京的挾河村民已經搬入新居。入冬前,該小區不僅提前供暖,還備有兩套供暖設備。如出現極端天氣,就會同時啟用兩套供暖設備,保證廣大住戶溫暖過冬。
該村三面與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接壤,由3個自然村組成,人口居住較為分散,基礎設施建設很難做到全面發展。為建設高標準的挾河新村,該村聘請專家,歷經40余次反復修改和完善,設計出了“挾河新村規劃平面圖”。其中,居民小區占地100畝,規劃投資約1.2億元,計劃建成6層居民單元樓9棟,住房400套,樓內均設有電梯。小區中功能分區完備,分布科學,村民中心、文化廣場、幼兒園、水景造型、停車位等一應俱全,農戶家中一般雜物較多,小區還專門設計了大地下室和農機院,農機院里還可以打場、曬糧、存放農機具。
鎮區改造優化城鎮環境布局
在碼頭鎮北蘆村回遷安置樓施工現場,車輛穿梭、機聲隆隆,安裝建筑圍擋及開槽挖土工作正緊張有序進行。筆者聯系到了第一個簽訂協議的村民孫文遠。說到新民居建設,孫文遠一臉的興奮“政策真的很不錯,不僅賠償款多,而且還給房子,以后把地租給政府還每年給糧食,多劃算啊。”
北蘆村是碼頭鎮區改造項目整體拆遷改造的核心區域,共涉及村民456戶、1671人,村莊占地707畝,并在該村統一建設回遷安置房。按照規劃設計方案,回遷區建設小高層(11層)住宅樓19棟,總建筑面積約11萬平方米,預計總投資4.8億元。村民可以將所承包土地出租給市政府,市政府每年每畝給村民提供1000公斤糧食(900斤小麥、1100斤玉米);為解決新增人口的住房問題,市政府還按人口自然增長率,預留20年的建設用地。
目前碼頭鎮區改造項目總建筑面積171830平米的16棟回遷安置樓已破土動工。隨著鎮區改造項目的完成,一個宜居、宜商、宜業、宜游的涿州北部新城也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