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在外不敢露肉,回到家中不敢脫衣”。昨天起,南京已進入“三九”,俗話說:“數九寒天,冷在三九。”越來越冷的冬天,讓南京人愈發感到難以忍受。去年底,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就《南京市集中供熱管理辦法》(草案)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南京人對集中供暖再次翹首期盼:啥時我們也能像北方一樣,在家享受到溫暖福利?
A 市民:
取暖成本高,熱盼“暖”福利
“南京冬天越來越冷了,什么時候能采取集中供暖啊?”雖然地處南方,但氣候卻越來越接近北方,不少南京人談起冬天,紛紛感嘆地理氣候優勢已全然不在:由于所處位置所限,無法享受北方城市的福利集中供暖。
沒有供暖系統,南京人過冬不外乎地暖、油汀、電熱毯、空調等,但大多數普通市民仍然將空調和取暖器作為最常用的取暖設備。不過,由于受制于較高的使用費用,一般市民回家還是要裹上好幾件衣服,十分吝惜使用空調。
“我們也想用啊,但一直開著電費吃不消啊。”家住在河西集慶家園的張女士向記者展示了她的電費清單:6月110元,7月120元,8月125元,12月150元。“空調就是耗電大戶。”家住光明城市小區的許寧,家里有三臺空調,一個柜機2匹,兩個掛壁各1.5匹。白天用柜機3個小時大概4度電,晚上睡覺開掛機,各8小時就要用18度電。光是空調這一項,每天用電就達22度。江蘇目前執行峰谷電價,峰電價為0.55元/度,谷電價為0.35元/度,很多居民為了省錢,會選擇在晚上用大功率的家電。但即使這樣,許寧一個月的取暖花費就有297元,取暖用電量也在660度左右。
來南京創業兩年的北京小伙劉小培,為了做賬方便,今年特意裝了臺空調,“房間冷的話,手就不聽使喚,沒法工作了。”生活成本的增加,也讓劉小培十分懷念北京的暖氣,“只要開通了暖氣,外面再怎么冷,家里都非常溫暖,穿一件單衣就行。”像劉小培一樣,越來越難熬的冬天,讓許多南京人非常羨慕北方的集中供暖。
B 調查:
南京集中供暖小區鳳毛麟角
一般來說,以淮河為界,淮河以北的城市,建造樓房時就安裝暖氣;淮河以南就沒有這個待遇。如今,供暖早已南下過淮河,淮安等地部分小區已經供暖,受到居民的歡迎。
那么,供暖就不能“過江”嗎?其實,這個問題早幾年在南京就已經被提出,南京也有一些小區實行集中供暖,除了少數企業當年分的房子外,近幾年一些新建的樓盤也開始進行嘗試。南京煉油廠附近的幸福花園小區頌和園,從1999年開始,就實現了集中供暖,是南京市最早一批享受集中供暖的用戶。每年11月底或12月初開始供暖,一般供應3個月,取暖費每月每平方米4元。
據介紹,這些早期使用集中供暖的小區主要是些大企業宿舍,如黃埔花園的華電公司房改房、櫻駝花園。但隨著主城大型企業的搬遷,南京市目前能夠享受集中供暖的小區不多了。“南京市目前集中供暖小區非常少了,不少小區供暖由于產生污染都被叫停了。”南京市環保局相關人員告訴記者,去年,由南京市經委、市環保局、市質監局、南京供電公司擬定的《關于加快淘汰集中供熱范圍內小鍋爐的意見》獲得市政府批準,到去年年底,265臺全市集中供熱范圍內的小鍋爐全部關停。這也意味著,燒煤的供暖系統在南京無法繼續使用了。
不過,南京也有一些小區在建設初期就嘗試安裝了集中供暖系統,業主的反映還不錯。比如,朗詩國際街區和藍晶國際公寓。但“壞處”是房價高,目前這兩家樓盤的售價都在2.5萬元/平方米左右。
C 瓶頸:
費用昂貴,進百姓家還待時日
熱源建設難,改造成本高,是主城區實現集中供暖的最大難題。南京市經信委副巡視員蔣維勝介紹,新擬定的《南京市集中供熱管理辦法》規定,對于工業企業將強制性推行集中供熱;對于賓館、醫院等大型場所將引導使用;而對于居民供暖則給予鼓勵,也就是說,民用集中供暖在南京推廣還尚待時日。
“如果在南京的主城區集中供暖,難處很多。”蔣維勝說,如要實現電廠蒸汽供暖,首先要建一座熱電廠,但熱電廠的位置卻是一個無解難題。“建在生活區吧,噪音太大市民不會同意,不建在生活區吧,蒸汽輸送成本又太高。”
此外,改造成本高也是制約因素之一。蔣維勝說,北方城市的集中供暖設備在樓盤設計時,就被考慮進去了,而南京的樓盤建設時基本不會考慮這一設計。如果要集中供暖,就要重新埋設管線,這個費用非常高。另外,電廠提供的蒸汽主要是給工業用的,溫度在400-500℃,壓力很大,無法直接提供給居民取暖,須在企業利用后,降低溫度和壓力,再輸送給居民。如果直接輸送,需要建設降溫解壓系統,成本較高。“因此,缺乏熱源,改造、使用成本高,成為主城區集中供暖難以逾越的檻。”
新建商品房又可曾考慮過集中供熱?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老總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也想過嘗試集中供暖,但成本太高,現在不敢搞。”
D 專家:
南方供暖難題考驗政府智慧
有消息稱,早在2009年2月,南京節能減排重點工程華能南京電廠面向高新區的集中供熱工程就已開工建設,供熱管線全長約13公里,橫跨六合、浦口兩個區,工程完工后,可利用電廠蒸汽,為高新區內企業及鄰近的部分居民區集中供熱。同時,江寧協鑫電廠、新蘇電廠也將規劃為江寧開發區供熱,華潤熱電則計劃利用電廠蒸汽對沿線集中供熱。沿線開發商目前已在樓盤建設中針對集中供暖進行了設計,而居住在這些新區的居民,有望率先享受到集中供暖。
“不過,就算這些地方具備了民用集中供暖的客觀條件,也未必能真正實施。”中國光學學會紅外加熱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南京河海大學教授王躍農認為,集中供暖用不用都得掏那么多的錢,對低收入者而言是個不小的負擔。“供暖費用如果居高不下,實施就如天方夜譚。”
事實上,集中供暖點多面廣,不僅需要鋪設管道,運營成本也相對較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公眾利益,對于政府是個很大的考驗。每年一到冬季,許多北方城市都會把供暖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在鄭州,市委書記每年都要親自視察供暖工程,該市的集中供暖區域也在逐年推進,但至今仍沒有實現全市覆蓋。目前,鄭州市計劃在今后三年時間里,鋪設供熱主干管網65公里,30多個路段,總投資達10億多元。
“集中供暖不能和空調等一樣采用商業化的模式,應該和公交、地鐵一樣具有公益性,是一項民生工程。”王躍農指出,現在經濟發展了,城市建設水平提高了,人民群眾對生活標準的要求也在提高,這就需要政府動用更多智慧,尤其是要根據城市的氣候特征、經濟水平等情況,因地制宜、對癥下藥地解決當地群眾的冬季取暖問題。
作者:黃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