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來了,又到了供暖的季節。人們既喜歡、期盼集中供熱,又心痛不斷提高的收費標準。有些地方更犯難:在煤價上漲的情況下,政府給集中供熱的補貼資金落實困難;熱力企業又為無利、微利而抱怨。
然而,記者近日在陜西省寶雞市采訪時發現,由陜西省寶雞市海浪鍋爐設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海浪高效節能微排放燃煤鍋爐”,讓人耳目一新,以這種鍋爐為基礎設備建設的“分散式集中供熱”不僅投資小、微排放、取暖收費低,又不要國家補貼,這種供熱模式可謂開創了國內完全市場化供熱新模式。
沒有煙囪的供熱中心
提起燃煤鍋爐,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高高的煙囪、滾滾黑煙直上云天……記者在寶雞市左岸新城住宅小區卻驚訝地發現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現象:這個小區雖然采用的是燃煤鍋爐供暖,但卻看不到冒煙,也聞不到刺鼻的煤塵氣味。更奇怪的是:環顧四周,竟然沒有常見的供暖鍋爐的數十米高的煙囪。
經過詢問,記者才得知,原來,和其他小區采用大規模集中供熱方式不同,左岸新城住宅小區采用的是海浪“分散式集中供熱”方式。據了解,該小區安裝使用的是60噸的海浪鍋爐,供暖面積達50萬平方米。在設計上,煤場和供熱設備均被隱藏在地下,地面僅留有一個面積不大的“入料口”。
記者進入這個“神秘”的地下供熱中心,在現場看到:整個供暖中心基本上是自動化運行,只有四五個工人在值班。在鍋爐機組排渣口,煤炭燃燒之后沒有黑渣,只剩白色粉末。用手觸摸鍋爐表面,竟然不燙手。
記者還留意到,經過燃燒后的煤渣沒有被隨意丟棄,而是過水后,被運放在一起,聽工人們說,這些爐渣還將被再利用。
據了解,對于左岸新城住宅小區而言,若用傳統的大集中供熱辦法,建大鍋爐、大煙囪、大管網,需占地10多畝,投資3000多萬元;而采用“海浪高效微排放燃煤鍋爐”建設“分散式集中供熱”,僅占地2畝,投資節省一半多,且環境美觀、空氣清新,真正達到了“小而美”、“小而凈”、“小而省”的效果。
海浪鍋爐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勤福告訴記者,把供熱中心建在地下,隱身供熱,地上可以種花種草,甚至可以建咖啡廳,這對于土地日益緊張的城市而言,將有效提高城市空間的利用效率,整潔、干凈、保持環境美觀,一個大的供熱中心還可以節約用地數十畝。
兩種供熱模式:為何一虧一賺?
左岸新城住宅小區的供熱模式為我國市場化供熱提供了新思路。
當前,我國很多地方的市政熱力公司處于無利、微利狀態,只有依靠政府集中供熱補貼資金才能勉強過日子。以記者近日在中部某地級市采訪時獲取的數據為例,該市熱力公司目前供熱面積近800萬平方米,每年消耗標準煤近12萬噸,耗水60余萬噸,水、煤、電的消耗占生產成本的60%以上。據該公司相關人士介紹,2010年公司虧損可能超過2000萬元,在煤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公司未來經營狀況更加不容樂觀。
我國城鎮的集中供熱,長期以來都是“大投資、大煙囪、大管網”的大集中模式,造成了建設投資巨大,節能減排水平不高,管網過長損耗嚴重,供熱調節不靈活,收繳費用困難等諸多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