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日前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人們在提高生產能效的同時,卻常常忽略了自身家庭能耗。大家往往更多地關注從技術層面尋求良策,而家庭日常生活的節能也應當受到重視。
據BBC報道,英國居民家庭能耗約占該國溫室氣體排放的四分之一。英國能源研究中心能源需求課題組資深研究員、該報告作者凱蒂·吉安達(Katy Janda)表示:“科技只是一種手段,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報告就是要提醒那些熱衷于科技的人們不要忘記從自身角度出發、以人為本。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已經偏離的太遠了。”她在報告中指出,若要實現英國碳減排目標,減少住宅能耗至關重要。
凱蒂指出,在現有政策和研究環境下,居民對改變自身能源使用行為的知識十分有限。她將日常生活能源消耗比喻為商場購物,所有商品都沒有標明價格,人們只是在結賬的時候才知道消費總額,而家庭電費支出平日也是不知不覺,直到月底才會有賬單。因此,人們想要了解能源消耗的細節不太容易。要解決這種“信息鴻溝”,就需要建立回饋機制,如智能電表和能源檢測表。
此前的研究顯示,使用智能電表最多可為居民減少15%的能源消耗。該類電表的先進之處在于能源公司可遠程讀取電表數據,了解電器使用以及耗能情況。此外,居民也可以通過智能電表的遠程遙控來關閉某些電器。
雖然回饋機制有利于提高家庭能效,但許多其他因素也影響著人們的能源使用情況。2009年發布的英國經濟和社會研究報告指出,建筑耗能占45%,相當于交通和工業能耗的總和。若不減少建筑的能源使用,英國將無法實現2050年溫室氣體減排80%的目標。
2009年的報告還強調了人類行為對于建筑能耗的影響。通常情況下,由于人們日常生活的無序性遠遠超出了設計師們的計算,因此建筑的能耗表現也就與預期相距甚遠。例如,人們會開關窗戶、打開大門,人體自然散熱,養熱帶魚或安裝等離子電視機等。
再生和可持續發展專家艾瑞克·比斯查德(Erik Bischard)指出:“建筑行業的節能工作幾乎都集中在修建環節。他們認為一旦房屋入住,能耗就是別人的問題了,這是個誤解。幾乎一半的溫室氣體排放都取決于我們如何使用建筑。因此我們建議,在設計建筑的同時,應當將人類行為考慮進去。”
凱蒂表示,一些優秀的建筑師擁有豐富的經驗和過人的技術,能夠將設計和使用時的能耗差距縮減到最小,但就建筑設計行業整體而言,還需要大力培養人才。(朱莉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