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重慶市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已整合市內62家單位、1220臺(套)、價值10.5億元的大型科學儀器設施,涵蓋生物醫藥、材料、汽車摩托車等眾多領域,走出了一條科學儀器資源共享之路。
2004年,重慶市率先啟動以研究開發、資源共享、成果轉化為主要內容的三大科技平臺建設。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和探索,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最具特色,成效明顯。平臺運行以來,共為各級各類科研、新技術產品開發項目完成分析測試樣品近80萬個(件),服務機時近100萬小時,服務國家、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和新技術新產品開發項目4000余項。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已成為服務創新創業,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研究開發的重要公共服務平臺。
一、主要做法
(一)堅持制度先行,注重部門聯動
1.突出共享,制度先行。以資源整合和集成利用為主線,加強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規章制度建設,會同財政等部門出臺了《重慶市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制定了《重慶市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管理實施細則》,對大型科學儀器的范圍、建設、管理、共享作出明確規定,成為全國第一個由多家部門聯合出臺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規章制度的省市。
2.統籌協調,部門聯動。成立了重慶市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管理委員會及管委會辦公室,建立部門溝通協作機制,聯手推動市內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管委會”負責統籌規劃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工作目標和模式,協調籌集、監督共享資金。2006年,會同經委印發《關于推動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出臺了引導、鼓勵企業參與平臺共建共享的政策措施。從管理體制上,打破“中央與地方”、“軍隊與地方”、“部門與部門”、“院所與企業”的界線,初步形成部門協作共推,產、學、研結合,社會廣泛參與的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新格局。
(二)完善服務體系,強化人才隊伍
1.建立完善共享服務體系。重慶市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服務中心具體承擔重慶市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推進工作,組織協調儀器單位、專業服務機構面向社會服務。在儀器設施比較集中的大學、科研機構和大型企業建立共享服務分中心,并在推進本單位內部共享的基礎上,組織本單位儀器面向社會服務。目前,已在重慶大學等單位成立了8個共享服務分中心。
2.加強分析測試人才隊伍建設。重慶市擁有一支龐大的分析測試人才隊伍,為提高隊伍的學術技術水平,2006年初,成立了重慶市分析測試學會,并成立了色譜、光譜、電鏡、汽車摩托車、公共檢測等9個分析測試專業委員會。目前,入會會員已達一千多人。
(三)整合信息資源,搭建公共平臺
建立重慶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門戶網站,解決信息閉塞問題。門戶網站包括大型科學儀器資源數據庫、多種網上作業流程、儀器知識庫及有關信息。目前,該資源數據庫已收集整理重慶市62家單位的1220臺(套)大型科學儀器設施信息,為社會廣大科技人員和其它社會用戶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的儀器設施信息查詢系統,深受企業、行業、社會認可和歡迎。
(四)設立專項經費,建立激勵機制
大型科學儀器運行成本和使用成本雙高是大型科學儀器使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許多儀器設施長期閑置。從2004年起,重慶市科委等每年從科技三項費中安排200萬元,設立大型科學儀器分析測試地方開放資金,實行補貼用戶、獎勵機組的雙向激勵政策。凡重慶地區用戶使用協作共用儀器從事科研、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分析測試費用實行“先繳后補”;對服務優秀的儀器機組,實行“以獎代補”,給予一定的運行費補貼,充分調動了用戶和機組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啟動建設以來,切實發揮了提高科技資源使用效率,減少重復投資,節約資源,促進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共享理念逐步形成,儀器使用效率顯著提高
全社會共享觀念明顯增強,儀器使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平臺協作共用儀器使用效率從以前的不足25%,提高到40%以上。重慶市科技檢測中心整合23家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科技檢測資源,擁有64項國家和市級檢測資質、1000余臺(套)檢測科研設備和100余名專業檢測人員,2006年8月正式運行以來,業務量超過1000項,比中心建立之前各檢測機構同期業務量增長30%以上,業務收入增長25%以上。重慶大學專門設立了大型科學儀器分析測試開放基金(每年50萬元以上),儀器使用效率大幅提升,部分儀器實現全國跨區域遠程共享。
(二)減少了重復投資,有效節約資源
通過機制創新,政府以少量的資金投入,激活了數億元大型科學儀器存量資源。電磁兼容實驗裝置是科研和新技術產品開發十分重要的科技基礎設施,一些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均想建設,同時也是重慶市擬建的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當得知重慶嘉斯特質量檢測有限公司以共同投資方式投入1000多萬元建成了西南地區最大的電磁兼容實驗室后,這些單位紛紛放棄了自建計劃。重慶建設工業集團是大型軍工企業,加入共享平臺后表示:在將要實施的企業整體搬遷中,充分考慮共享平臺大型儀器為我所用,盡量減少重復建設。
(三)改善了創新環境,提升了創新能力
共享平臺的建立,展示了重慶市的科技實力,推動了創新能力提升。重慶大學海外留學人員了解到重慶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情況后感言:重慶的研究條件和環境有了很大變化。以前,重慶李爾汽車內飾件有限公司的許多分析測試項目送到國外去檢測,現在大多數試驗項目交由平臺入網儀器完成,縮短了新產品開發周期,降低了開發成本,部分分析測試費用僅為原來的1/5甚至1/10。長安集團理化二處隨機振動等試驗每年可節省320萬元異地運輸費、差旅費、實驗費。2005年12月,長安集團加入共享平臺,將自有儀器向社會開發,成為重慶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服務分中心之一。
(四)區域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重慶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深受儀器協作共用單位和用戶歡迎。平臺的輻射效應明顯提高,有力地推動了周邊區域的技術協作共享。核工業第九研究院通過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了解到重慶大學透射電鏡的相關信息后,送樣至該校進行分析測試實驗;秦山核電站從平臺了解到重慶自動化儀表與裝置檢測所儀器設備后,來渝進行了分析檢測實驗。
三、下一步打算
科技資源的擁有、配置和利用方式的優劣,日益成為決定國家和地區科技創新能力強弱的關鍵因素之一。下一步,重慶市將認真總結經驗,繼續推動市科技資源共享工作,一是進一步完善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功能;二是充分發揮平臺作用,提高平臺使用效率,為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三是研究起草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的法規規章,建立和完善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長效機制。
2004年,重慶市率先啟動以研究開發、資源共享、成果轉化為主要內容的三大科技平臺建設。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和探索,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最具特色,成效明顯。平臺運行以來,共為各級各類科研、新技術產品開發項目完成分析測試樣品近80萬個(件),服務機時近100萬小時,服務國家、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和新技術新產品開發項目4000余項。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已成為服務創新創業,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研究開發的重要公共服務平臺。
一、主要做法
(一)堅持制度先行,注重部門聯動
1.突出共享,制度先行。以資源整合和集成利用為主線,加強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規章制度建設,會同財政等部門出臺了《重慶市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制定了《重慶市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管理實施細則》,對大型科學儀器的范圍、建設、管理、共享作出明確規定,成為全國第一個由多家部門聯合出臺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規章制度的省市。
2.統籌協調,部門聯動。成立了重慶市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管理委員會及管委會辦公室,建立部門溝通協作機制,聯手推動市內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管委會”負責統籌規劃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工作目標和模式,協調籌集、監督共享資金。2006年,會同經委印發《關于推動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出臺了引導、鼓勵企業參與平臺共建共享的政策措施。從管理體制上,打破“中央與地方”、“軍隊與地方”、“部門與部門”、“院所與企業”的界線,初步形成部門協作共推,產、學、研結合,社會廣泛參與的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新格局。
(二)完善服務體系,強化人才隊伍
1.建立完善共享服務體系。重慶市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服務中心具體承擔重慶市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推進工作,組織協調儀器單位、專業服務機構面向社會服務。在儀器設施比較集中的大學、科研機構和大型企業建立共享服務分中心,并在推進本單位內部共享的基礎上,組織本單位儀器面向社會服務。目前,已在重慶大學等單位成立了8個共享服務分中心。
2.加強分析測試人才隊伍建設。重慶市擁有一支龐大的分析測試人才隊伍,為提高隊伍的學術技術水平,2006年初,成立了重慶市分析測試學會,并成立了色譜、光譜、電鏡、汽車摩托車、公共檢測等9個分析測試專業委員會。目前,入會會員已達一千多人。
(三)整合信息資源,搭建公共平臺
建立重慶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門戶網站,解決信息閉塞問題。門戶網站包括大型科學儀器資源數據庫、多種網上作業流程、儀器知識庫及有關信息。目前,該資源數據庫已收集整理重慶市62家單位的1220臺(套)大型科學儀器設施信息,為社會廣大科技人員和其它社會用戶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的儀器設施信息查詢系統,深受企業、行業、社會認可和歡迎。
(四)設立專項經費,建立激勵機制
大型科學儀器運行成本和使用成本雙高是大型科學儀器使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許多儀器設施長期閑置。從2004年起,重慶市科委等每年從科技三項費中安排200萬元,設立大型科學儀器分析測試地方開放資金,實行補貼用戶、獎勵機組的雙向激勵政策。凡重慶地區用戶使用協作共用儀器從事科研、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分析測試費用實行“先繳后補”;對服務優秀的儀器機組,實行“以獎代補”,給予一定的運行費補貼,充分調動了用戶和機組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啟動建設以來,切實發揮了提高科技資源使用效率,減少重復投資,節約資源,促進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共享理念逐步形成,儀器使用效率顯著提高
全社會共享觀念明顯增強,儀器使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平臺協作共用儀器使用效率從以前的不足25%,提高到40%以上。重慶市科技檢測中心整合23家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科技檢測資源,擁有64項國家和市級檢測資質、1000余臺(套)檢測科研設備和100余名專業檢測人員,2006年8月正式運行以來,業務量超過1000項,比中心建立之前各檢測機構同期業務量增長30%以上,業務收入增長25%以上。重慶大學專門設立了大型科學儀器分析測試開放基金(每年50萬元以上),儀器使用效率大幅提升,部分儀器實現全國跨區域遠程共享。
(二)減少了重復投資,有效節約資源
通過機制創新,政府以少量的資金投入,激活了數億元大型科學儀器存量資源。電磁兼容實驗裝置是科研和新技術產品開發十分重要的科技基礎設施,一些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均想建設,同時也是重慶市擬建的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當得知重慶嘉斯特質量檢測有限公司以共同投資方式投入1000多萬元建成了西南地區最大的電磁兼容實驗室后,這些單位紛紛放棄了自建計劃。重慶建設工業集團是大型軍工企業,加入共享平臺后表示:在將要實施的企業整體搬遷中,充分考慮共享平臺大型儀器為我所用,盡量減少重復建設。
(三)改善了創新環境,提升了創新能力
共享平臺的建立,展示了重慶市的科技實力,推動了創新能力提升。重慶大學海外留學人員了解到重慶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情況后感言:重慶的研究條件和環境有了很大變化。以前,重慶李爾汽車內飾件有限公司的許多分析測試項目送到國外去檢測,現在大多數試驗項目交由平臺入網儀器完成,縮短了新產品開發周期,降低了開發成本,部分分析測試費用僅為原來的1/5甚至1/10。長安集團理化二處隨機振動等試驗每年可節省320萬元異地運輸費、差旅費、實驗費。2005年12月,長安集團加入共享平臺,將自有儀器向社會開發,成為重慶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服務分中心之一。
(四)區域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重慶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深受儀器協作共用單位和用戶歡迎。平臺的輻射效應明顯提高,有力地推動了周邊區域的技術協作共享。核工業第九研究院通過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了解到重慶大學透射電鏡的相關信息后,送樣至該校進行分析測試實驗;秦山核電站從平臺了解到重慶自動化儀表與裝置檢測所儀器設備后,來渝進行了分析檢測實驗。
三、下一步打算
科技資源的擁有、配置和利用方式的優劣,日益成為決定國家和地區科技創新能力強弱的關鍵因素之一。下一步,重慶市將認真總結經驗,繼續推動市科技資源共享工作,一是進一步完善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功能;二是充分發揮平臺作用,提高平臺使用效率,為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三是研究起草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的法規規章,建立和完善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長效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