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程 暉
“十一五”期間,我國的節能減排工作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十二五”期間,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將分別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8%至10%。此外,還新增加氮氧化物和氨氮兩個減排指標。
相比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的控制將更為復雜。節能減排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在哪里?記者就此話題采訪了部分出席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代表。
節能減排不能“一刀切”
“應當說,過去那種‘一刀切’的做法不利于節能減排的有效而公平的推進,只有責任分明,獎罰得當,才會可持續地推進這一工作的進行。新的5年規劃,做到這一點并不難。”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科學院院長陳勇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陳勇稱,簡單地進行單位GDP能耗的比較,讓同一個約束指標考核不同的行業和地區,這缺乏合理性與科學性。隨著企業生產能力的提高,總體的污染物排放量勢必會增加,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控制排放總量,勢必會抑制眾多企業的產出和發展。因此他建議取消這種“一刀切”式的考核指標,根據各個行業和企業的實際產值來確定合理的考核指標。
他舉例說,廣東惠州是一個生態環境非常好的城市,但是惠州單位GDP能耗指標連續幾年在廣東省排名靠后,正是考評體系不科學造成的。目前惠州正在開工建設的中海油二期煉化一體化項目和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節能工作做得很好,企業的節能水平很高,能耗水平已經居國際先進水平。但是,按照目前的考核體系,只能依靠單位GDP能耗這種“一刀切”的考核標準來評價石化項目的節能成效,顯然缺乏科學性。
“應當通過給企業設定可量化的剛性節能環保目標,來促使企業技術創新,厲行環保。通過節能減排,用一種剛性的約束指標,迫使企業實現技術進步,轉變發展方式,技術進步永遠不是主動的,是遇到問題,遇到需求才會進步的。”陳勇表示。
陳勇認為,應加快建立國內“碳交易”市場,這樣能夠推動企業從運營角度更加重視節能減排,并拉動包括碳交易評估代理等環保服務產業的發展。
但陳勇同時指出,“碳交易”只是一種推動企業節能降耗的市場手段。更重要的,還是要由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和調控,推進全社會節能減排意識、技術和產業化的進程。
繼續加大科技投入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環境保護科學院總工程師包景嶺的第一個議案,是呼吁國家加強科技減排力度。
“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單純依靠工程減排已經很難繼續支撐下去。”包景嶺認為,目前我國減排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和技術水平不高。
包景嶺呼吁,國家投入應該向環保科技研發方面傾斜,盡快提高我國環保科技水平,為節能減排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
包景嶺有一次去美國調研,發現美國對石油化工業是否帶來大氣光化學污染已經開展了大量的觀測。而在我國,有關大氣光化學污染源的觀測,以及相應的氣象條件的觀測還難以適應現實需要。
盡管近年來我國氣象和環境保護等部門在減災救災和災害防御方面已經有著良好的合作,但是在包景嶺看來,環保和氣象兩部門的合作,不僅僅應該停留于污染預報和重要的環境評價領域,還應該體現在數據交流與共享方面。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兩部門應該完善合作機制,建議共同開發高層次的信息共享平臺,共同開展深層次的科學研究。
提高節能減排的效率
部分企業代表和記者交流了他們節能減排的經驗和體會。
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宗慶后表示,“節能減排工作能否落到實處,我覺得關鍵在于如何科學有效地推進這項工作,如何提高節能減排的效率。”
宗慶后建議,要在全社會營造鼓勵企業積極從事節能減排工作的良好氛圍,特別是對于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鼓勵其主動地、積極地通過采購或改造,使用更為環保、更為經濟的設備及配套設施,以提高節能減排的效率,應該是科學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方式。
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金志國對于碳管理以及低碳運營模式有著自己獨到的思考。
“為環境買單,就是投資明天和未來”,金志國說。
金志國介紹說,每一粒大麥、每一滴水、每一度電,在進入青島啤酒后,既是進入了青島啤酒的生產流程,也是進入了循環經濟的鏈條。大麥、水、電、煤經過青島啤酒生產過程中資源的優化配置,都能在循環經濟鏈條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從參與國際競爭的角度而言,碳排放正在成為發達國家新的貿易壁壘。因此,如果不及時改變企業的運營模式,盡早關注碳排放和碳管理,也許會造成企業未來發展的壁壘和障礙。”金志國表示,中國啤酒行業資源消耗和高排放的生產方式,使得國內啤酒業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30%~40%,在國際化競爭中缺乏話語權和競爭力,這也成為歐美發達國家通過“碳關稅”、“碳交易”限制我國企業出口的手段之一。
“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在定價權、標準等方面我們將會面臨尷尬的局面,這將影響我們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
“精打細算每瓶啤酒的碳足跡、水足跡,要做到每瓶酒的‘碳排放’心中有數。”金志國介紹說,今年,青啤將在溫室氣體盤查和“碳足跡”計算的基礎上,還將啟動對“水足跡”的計算。
金志國呼吁,在“十二五”規劃中,我們應該加大相關法規、標準等低碳經濟配套體系建設的工作,使低碳經濟從單個的企業實踐成為每個個體的自覺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