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量表法、熱分配表法均在國外成功應用,但在國內十幾年的工程應用實踐中碰到很多問題,主要原因是我國的供熱系統狀況與國外不同(例如,由于水質問題等),熱用戶管理及熱用戶的用熱需求也與國外有很大差別。從實際情況看,超聲波熱量表是目前較多的選擇,但面臨的問題是:換能器表面結垢或銹斑影響其精度,即使是安裝前強檢合格,但使用一二年后計量精確度大大下降;當“熱量表+恒溫閥” 模式的成本超過節能收益時,沒有經濟驅動力。如果房地產開發商可以承擔初裝費的話,那么到壽命期結束后到底由誰來承擔更換費用(熱用戶或熱力公司),是個不大不小的困擾性問題。
前途性方案
從我國供熱系統特點、熱用戶用熱習慣及節能調節需求、供熱管理模式等方面來看,通斷時間面積法是很有前途的技術方案。在投資成本、計量可靠性和穩定性、產品(系統)壽命、節能調節模式等方面均具有優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借助該系統的安裝使用,不僅提高了熱力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調節控制水平,還實現了熱用戶的遠程管理、供熱狀態遠程監控等目標,受到熱力公司的普遍歡迎。
從工程應用實踐來看,熱力公司比較認可通斷時間面積法熱計量系統。因為該方法計量可靠性高、運行維護簡單,同時提高了熱力公司的管理水平,有助于加強熱用戶的管理,并可有效解決水力失調、冷熱不均等問題。
可以說,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國供熱計量工作有很大進展,取得了較大成績。但目前應該注意的問題是:熱計量儀表設備安裝很多,但很多都沒實現熱計量收費,沒能達到預期效果;早期安裝的熱計量儀表因為沒有使用、沒有維護管理,很多都已不能使用,浪費現象嚴重;相關部門缺乏對熱計量儀表設備的跟蹤評價,對網內運行熱計量儀表的可靠性、使用壽命沒有確切評估,沒有真正對熱計量儀表設備進行優選,各地政府推行的準入制(備案制)也僅僅是停留在表面,廠家承諾的熱量表使用壽命也大打折扣。
熱計量要可持續
熱計量工作任重道遠,無論是技術路線、產品質量,還是推進方式、應用模式,都需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促使其走上良性發展之路。如果僅是做表面文章,無論是使用財政資金補貼的既有建筑改造、還是由開發商承擔資金的新建建筑計量系統安裝,都會造成浪費,導致熱改工作無法持續。
熱用戶采暖為何不使用恒溫閥調節?新建住宅交工入住后,熱用戶為何拆除恒溫閥?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熱力公司因為熱計量儀表(技術路線)不可靠,擔心管理成本、維護維修成本上升,節能收益得不償失;開發商普遍認為即使是安裝再好的儀表設備也沒有用,因為真正計量收費的很少,僅僅通過驗收就行了。國內供熱系統水質差、易結垢是普遍的,因此恒溫閥結垢堵塞問題也是普遍性的。
因此,計量系統的正常運行、熱計量事業真正發展,必須解決使用中的維護維修問題,而且維護維修成本、儀表設備折舊成本與節能收益相比必須是合適的。這樣熱計事業才能良性發展,目前是政府財政買單,那下一次壽命期結束后,將由誰來買單?
基于樓棟熱計量和通斷時間面積法的熱計量分攤系統,具有明顯優勢,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而且,采用供回水溫度修正和實時熱分攤技術,保證了通斷時間面積法的分攤可靠性、準確性,熱計量收費管理明確,用戶節能調節方便。強化了供熱節能管理和收費管理,可以實現居民熱用戶、熱力公司共同受益。
供熱計量、采暖調節、供熱調控是一次供熱系統的全面技術升級,不能片面理解熱計量僅僅是安裝計量儀表。由此帶來了集中供熱熱網的管理模式、運行調控策略、節能技術應用等全面技術升級,熱力公司在人力物力方面準備不足、缺乏相應的技術人才,在能源服務、能源合同管理等模式下的服務外包,有技術實力的能源服務公司承擔供熱計量、供熱節能、運行管理技術支持的責任。通過在熱計量技術和產品、投融資能力、技術服務能力、專業人才等方面具備優勢條件的第三方,承擔熱計量安裝、改造和運行管理,以實現熱用戶采暖熱計量收費、熱力公司供熱節能為考核目標,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進熱計量工作,可能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熱量表企業承擔熱計量收費技術支持的責任。
由質檢部門對掛網運行的熱量表進行抽檢(而不是僅僅檢測出廠的新表),公布不合格的廠家,杜絕魚目混珠現象,才能真正引導廠家在提高產品質量上下功夫,淘汰目前市場上存在的垃圾表。
關聯部門要明確責任
通過監管,明確在熱計量產品(系統)使用過程中政府主管部門、廠家、熱力公司(開發商)的責任,以及使用過程中質量問題的責任,有利于熱計量企業產品生產、選擇、安裝、維護等各個環節把好質量關,使熱計量行業良性發展。
不以犧牲熱量表質量而打價格戰,建立規范的熱量表市場秩序。關鍵是政府引導,行業自律。產品質量過不過關,關鍵是要讓質檢部門對其“壽命期內計量準確度” 進行檢驗和評估,而不是僅僅憑借技術監督部門的CMC認證。政府主管部門應建立對“掛網運行產品” 的抽檢制度,以引導企業追求產品質量,進而做大做強。
不正常競爭在其他行業都有可能存在,關鍵在政府監管是否到位、用戶選擇是否得當。目前,核心問題是安裝了大量的熱計量儀表設備,很多都沒有正常使用,購買者不關心質量(開發商僅僅是為了驗收,沒想使用;熱力公司僅僅是為了完成政府的改造任務,不積極使用;政府財政僅僅是提供了資金,使用效果沒有有效核查。都沒想正常使用,也就不關心質量)。所以,就出現了一種不良局面,即“質量差的產品有市場,價格低的產品有優勢,不正常競爭手段是主流”。這樣下去,熱計量表行業的發展堪憂,熱計量事業會嚴重受限,供熱計量改革的進程也會舉步維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