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熱量表行業發展歷程
隨著電子技術、微功耗技術及單片機等技術的發展,制造熱量表成為可能。1997年4月,歐洲共同體正式通過了統一的熱量表標準EN1434,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目前,歐洲已經有較為成熟的熱計量技術和較為完善的供熱計量收費體系。
西歐和北歐一些國家在供熱技術及管理方面較為先進,他們對用戶的舒適和節能措施十分重視。德國、丹麥、法國、瑞典、芬蘭等國家在集中供熱方面,特別是在用戶室溫控制的技術水平和設備上代表了當今世界的先進水平。
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集中供熱發達的俄羅斯、東歐各國以及蒙古等國家和地區,為適應經濟轉型的要求,近些年來也陸續加大了對現有集中供熱系統的改造,逐步建立起計量供熱的收費體系。日、韓等國也針對各自的特點,建立起了供熱計量收費體系。隨著能源問題受到日益重視,將有更多的國家建立供熱計量收費體系,加之現有體系的不斷改進,必將帶動熱量表行業的持續發展。
2、我國熱量表市場需求
我國熱量表的自行研制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1997-2000年歐洲標準《熱量表EN1434》逐漸被一些企事業單位所了解和重視,中國熱量表的研制開發走上了正軌。
2003年我國北方地區開始進行供熱體制改革,2006年我國開始推行強制性的計量表安裝,特別2010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國家質檢總局頒布《關于進一步推進供熱計量改革工作的意見》要求:“從2010年開始,北方采暖地區新竣工建筑及完成供熱計量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取消以面積計價收費方式,實行按用熱量計價收費方式。用兩年時間,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全部完成供熱計量改造并實行按用熱量計價收費。‘十二五’期間北方采暖地區地級以上城市達到節能50%強制性標準的既有建筑基本完成供熱計量改造,實現按用熱量計價收費,我國熱量表開始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2009年我國民用熱量表銷售量約63.88萬只,較2008年增長了44.33%。隨著供熱計量改革工作的落實,2010年我國民用熱量表市場呈供不應求狀況。
2009年我國熱量表產量約為73.98萬只,同比增長38.72%。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2010年熱量表產量超過300萬只,市場呈現產銷兩旺的局面。
截至2009年底,我國集中供熱面積已達398,00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集中供熱面積為263,512.31萬平方米,全國既有住宅建筑熱量表需求量約為2510萬只。估計2010年我國僅新增供熱面積熱量表年需求量超過300萬只,預計未來5年我國熱量表的需求年增長率將保持在30%以上。
3、競爭格局
目前全球熱量表市場主要被丹麥丹佛斯、德國蘭吉爾公司(隸屬于西門子集團)、德國真蘭(隸屬于德國米諾集團)、法國斯倫貝謝、德國荷德魯美特、德國費特拉(Ista)、德國恩樂曼(Engelmann)公司等大型企業所壟斷。我國熱量表成品出口量較小,主要是德國蘭吉爾、德國米諾集團等設立的外資企業。
國內市場方面,近年來我國企業經過自主研發,結合中國水質較差的情況,將無磁技術、超聲波技術、電池供電技術應用于熱量表產品,不斷進行產品的科技創新,熱量表產品的核心技術發展速度較快。由于進口產品與國產產品技術、質量水平基本相同,價格較高,國產熱量表性價比優勢明顯,因此進口熱量表占全部消費量的比例逐年下降,根據海關總署數據計算分析,2009年進口熱量表在國內銷售量僅占6.35%。
熱量表行業競爭充分,集中度不高。全國熱量表的生產企業由2002年的20多家增長到2009年的120余家,2009年生產熱量表累計超過1萬套的企業不足15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