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濟南消息(記者 竇昊) 供熱是市政公用行業近年來遇到的反映最為集中的一個難題。截止到目前,濟南市的城市集中供熱率為52.8%,也就是說仍有近一半的市民冬季不能享受集中供熱。對此,楊魯豫表示,今后供熱擴容,可引入社會力量來建設熱源廠,市政部門則多鋪設供熱管網,以此提升集中供熱覆蓋面積。
在昨天的座談會上,楊魯豫表示,在集中供暖的問題上,市政公用事業局背的“包袱”比較大,可以考慮引用社會力量建設熱源廠,將供熱方式多元化。“據我了解,北京南部很多小區現在都是用燃氣供熱,這種方式就比較環保,雖然價格可能稍高一些,但我們應該算一筆總體的賬:比如用燃氣供熱后,熱源廠的建設、買煤、運煤、人工成本都可以節省下來,這么一算,燃氣供熱的價格可能就沒那么貴了。”楊魯豫說。
談到熱源廠及供熱管網的建設,楊魯豫表示,應該吸引社會力量建設熱源廠,學習電網模式,市政部門從熱源廠中抽出身來,只負責管供熱管網,熱源可從熱源廠處購買結算,這樣也能省下熱源廠的維護成本。“比如引進熱電聯產的熱源之后,對方可以用發電的余熱供暖,電可以上國家電網,熱可以上濟南的熱網,市政部門只需要管理這些熱就可以,真正做一個管理者,而不是教練、運動員、裁判都由自己來擔任。”楊魯豫說。
除了燃氣,利用濟鋼余熱供熱也成為關注的焦點。“濟鋼的余熱如果我們不用,他們可能也就浪費掉了。而我們鋪好管道,把熱購進來,不僅可以減少熱源廠投資的這一塊,濟鋼也能切實得到一點實惠,老百姓也能享受到集中供暖,這是個多贏的局面。”楊魯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