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第三屆中國熱電產業節能減排與新技術應用交流大會”在山東濟南召開。期間,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熱電專委會顧問王振銘表示,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可以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煤耗、增加經濟效益,在節能減排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國家應積極推動相關區域能源規劃,推動城市周邊火電廠進行熱電聯產改造。
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熱電聯產機組年供熱量283760萬吉焦,比2009年增8。74%;供熱機組總容量達16655萬千瓦占火電裝機容量的24。02%,占全國發電機組總容量的17。23%,遠高于核電、風電、太陽能裝機容量。
丹麥是歐洲乃至世界的典范
“目前工業發達國家均很重視發展熱電聯產,很多國家制訂有法律、法規、技術規定和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支持發展熱電聯產。”王振銘說。
據了解,面對國際油價的飆升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歐盟對節約能源高度重視。在歐盟委員會發布的能源效率行動計劃中,提出到2020年減少一次能源消費20%的節能目標,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20%,對此,歐洲有關機構對熱電聯產的節能潛力進行評估,結果表明:僅熱電聯產一項技術可完成三分之一的歐盟節能目標,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億噸。
“丹麥熱電聯產的發展堪稱歐洲乃至世界的典范。”據王振銘介紹,經過百余年的發展,丹麥熱電聯產發電量已超過其總發電量的50%,從1985年以來,丹麥熱電建設以大機組為主,但工業區和城市小型社區也發展中小熱電機組。
據了解,為實現效率優先,丹麥頒布了天然氣工業熱電機組的補貼和電價優惠政策,促進了熱電廠的發展。丹麥靠政策引導和具體優惠策略支持,促使火電廠節能改造,都對外供熱,通過集中供熱的鍋爐房,都裝上小背壓機發電,解決鍋爐房自用電。
“按我們的理解,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觀,靠高科技,將熱與電分別生產改造為熱電聯產,提高了一次能源利用度,促進國民經濟大發展,一次能源消耗不僅沒有增加,環境還得到略微改善。”王振銘說。
向丹麥學習
據王振銘介紹,當時的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注意到丹麥的經驗,于2006年7月,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委托對華東、華中、南方電網現役電廠供熱改造可行性研究進行評估的函》和《關于委托對東北、華北、西北電網現役電廠供熱改造可行性研究進行評估的函》,委托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和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兩家咨詢機構啟動了對我國城市周邊現役電廠純凝發電機組供熱改造可行性的調研評估工作。
“首先,純凝機組供熱改造是可行的。”王振銘說。據了解,根據目前管道保溫技術和機組運行條件,距城市約15公里或距有一定工業熱負荷需求的工業區5公里以內,且機組運行年限在20年以下的大中型電廠,均具備供熱改造條件。數據顯示,具備供熱改造條件的86個現役電廠位于23個省,總裝機臺數244臺,總裝機容量約6347萬千瓦。
其次,供熱改造技術可行。現役電廠12。5萬千瓦及以上的純凝機組進行供熱改造,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可采用中低壓缸導汽管抽汽方案進行采暖抽汽(必要時增設背壓機)、工業抽汽供熱改造,也可采用在冷段或中壓缸抽汽方案進行工業用汽供熱改造。
此外,據了解現役電廠的供熱改造投資少、工期短。單位投資為130-220元/萬千瓦(供熱改造的單位造價僅為新建熱電機組單位投資的約5%)。不考慮廠外供熱管網的建設周期,電廠供熱改造成周期僅需2-3個月,基本上可在電廠一個大修期完成。
“供熱改造后節能環保效果較好。”據王振銘介紹,東北、華北、西北電網區域具備供熱改造條件的純凝發電機組有141臺(4466。7萬千瓦),如果全部改造,預計可實現采暖面積66200萬平方米的能力,相當于新建100臺30萬千瓦采暖供熱機組。在發相同電量情況下,即使考慮替代小鍋爐的節煤量,每年仍可節約標煤約67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13。4萬噸,減少氮氧化合物排放量約2。7萬噸。
管理工作跟不上
“自從國家能源局號召大型凝汽機組改造供熱以來,各地很多電廠積極行動,紛紛將10萬、20萬、30萬千瓦甚至60萬千瓦機組改為供熱機組。”王振銘說,“基層單位積極性很高,但是我們感覺到,‘上層建筑’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在技改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例如,大型凝汽機組供熱改造統計工作跟不上。“大型凝汽機組改造已經開展了三四年了,一大批機組已安全運行二三個采暖季,取得了可觀的節能效益和經濟效益。”王振銘說,“但是,到現在為止全國有多少機組改造為熱電機組,卻無人統計。”
“中電聯統計信息處出版的《2010年電力工業統計資料匯編》在供熱量中,包括大型凝汽機組供熱改造的供熱量,但在具體供熱量中有多少是凝汽機組提供的,卻無從查找。而供熱機組中又有多少是由凝汽機組改造而來的,也說不清。”他說。
例如,山東省2010年比2009年熱電機組的容量減少了100萬千瓦,而供熱量卻增加了6282萬吉焦,原因就是有幾個廠將凝汽機組供熱改造的供熱量上報了;而很多省份在統計中,供熱機組容量為空白,“但據我們了解,海南、廣東和貴州省市有熱電廠的,可能是自備熱電廠而非統調,數字亦未統計上來。”王振銘說。
此外,據了解大型火電機組改造為熱電機組,是節能改造的有效措施,2007年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曾計劃改造500萬千瓦,但由于統計數據不明,估計到目前為止已有約3000萬千瓦火電機組改造為供熱機組。
審批程序制約發展
“此外,目前燃煤熱電項目均要報到北京來。不管機組大小,籌建單位要到北京找相關部委。”王振銘說,“有的單位為上一臺背壓機,本來是節能環保的好項目,但報上來一年多也無消息。”
此外,據王振銘介紹,工業鍋爐環保容量和電鍋爐環保容量在同一地區是分開的。例如,某地區熱負荷發展迅速,用戶急需用汽,熱電廠迫于目前審批程序復雜的情況,施工7臺工業鍋爐供汽,因為省環保局有工業鍋爐審批權,也有相應環保容量;但如果上電鍋爐就要上報中央,而當地已沒有電鍋爐的環保容量。
“雖然環保容量是分開的,但不管是工業鍋爐還是電鍋爐,都將會在同一地區排放。而熱電鍋爐是‘先進生產力’,小工業鍋爐是‘落后生產力’,以上行為就是用‘落后生產力’替代了‘先進生產力’。因而可以看出,目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制約了我國熱電的發展。”王振銘說。
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熱電聯產機組年供熱量283760萬吉焦,比2009年增8。74%;供熱機組總容量達16655萬千瓦占火電裝機容量的24。02%,占全國發電機組總容量的17。23%,遠高于核電、風電、太陽能裝機容量。
丹麥是歐洲乃至世界的典范
“目前工業發達國家均很重視發展熱電聯產,很多國家制訂有法律、法規、技術規定和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支持發展熱電聯產。”王振銘說。
據了解,面對國際油價的飆升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歐盟對節約能源高度重視。在歐盟委員會發布的能源效率行動計劃中,提出到2020年減少一次能源消費20%的節能目標,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20%,對此,歐洲有關機構對熱電聯產的節能潛力進行評估,結果表明:僅熱電聯產一項技術可完成三分之一的歐盟節能目標,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億噸。
“丹麥熱電聯產的發展堪稱歐洲乃至世界的典范。”據王振銘介紹,經過百余年的發展,丹麥熱電聯產發電量已超過其總發電量的50%,從1985年以來,丹麥熱電建設以大機組為主,但工業區和城市小型社區也發展中小熱電機組。
據了解,為實現效率優先,丹麥頒布了天然氣工業熱電機組的補貼和電價優惠政策,促進了熱電廠的發展。丹麥靠政策引導和具體優惠策略支持,促使火電廠節能改造,都對外供熱,通過集中供熱的鍋爐房,都裝上小背壓機發電,解決鍋爐房自用電。
“按我們的理解,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觀,靠高科技,將熱與電分別生產改造為熱電聯產,提高了一次能源利用度,促進國民經濟大發展,一次能源消耗不僅沒有增加,環境還得到略微改善。”王振銘說。
向丹麥學習
據王振銘介紹,當時的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注意到丹麥的經驗,于2006年7月,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委托對華東、華中、南方電網現役電廠供熱改造可行性研究進行評估的函》和《關于委托對東北、華北、西北電網現役電廠供熱改造可行性研究進行評估的函》,委托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和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兩家咨詢機構啟動了對我國城市周邊現役電廠純凝發電機組供熱改造可行性的調研評估工作。
“首先,純凝機組供熱改造是可行的。”王振銘說。據了解,根據目前管道保溫技術和機組運行條件,距城市約15公里或距有一定工業熱負荷需求的工業區5公里以內,且機組運行年限在20年以下的大中型電廠,均具備供熱改造條件。數據顯示,具備供熱改造條件的86個現役電廠位于23個省,總裝機臺數244臺,總裝機容量約6347萬千瓦。
其次,供熱改造技術可行。現役電廠12。5萬千瓦及以上的純凝機組進行供熱改造,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可采用中低壓缸導汽管抽汽方案進行采暖抽汽(必要時增設背壓機)、工業抽汽供熱改造,也可采用在冷段或中壓缸抽汽方案進行工業用汽供熱改造。
此外,據了解現役電廠的供熱改造投資少、工期短。單位投資為130-220元/萬千瓦(供熱改造的單位造價僅為新建熱電機組單位投資的約5%)。不考慮廠外供熱管網的建設周期,電廠供熱改造成周期僅需2-3個月,基本上可在電廠一個大修期完成。
“供熱改造后節能環保效果較好。”據王振銘介紹,東北、華北、西北電網區域具備供熱改造條件的純凝發電機組有141臺(4466。7萬千瓦),如果全部改造,預計可實現采暖面積66200萬平方米的能力,相當于新建100臺30萬千瓦采暖供熱機組。在發相同電量情況下,即使考慮替代小鍋爐的節煤量,每年仍可節約標煤約67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13。4萬噸,減少氮氧化合物排放量約2。7萬噸。
管理工作跟不上
“自從國家能源局號召大型凝汽機組改造供熱以來,各地很多電廠積極行動,紛紛將10萬、20萬、30萬千瓦甚至60萬千瓦機組改為供熱機組。”王振銘說,“基層單位積極性很高,但是我們感覺到,‘上層建筑’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在技改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例如,大型凝汽機組供熱改造統計工作跟不上。“大型凝汽機組改造已經開展了三四年了,一大批機組已安全運行二三個采暖季,取得了可觀的節能效益和經濟效益。”王振銘說,“但是,到現在為止全國有多少機組改造為熱電機組,卻無人統計。”
“中電聯統計信息處出版的《2010年電力工業統計資料匯編》在供熱量中,包括大型凝汽機組供熱改造的供熱量,但在具體供熱量中有多少是凝汽機組提供的,卻無從查找。而供熱機組中又有多少是由凝汽機組改造而來的,也說不清。”他說。
例如,山東省2010年比2009年熱電機組的容量減少了100萬千瓦,而供熱量卻增加了6282萬吉焦,原因就是有幾個廠將凝汽機組供熱改造的供熱量上報了;而很多省份在統計中,供熱機組容量為空白,“但據我們了解,海南、廣東和貴州省市有熱電廠的,可能是自備熱電廠而非統調,數字亦未統計上來。”王振銘說。
此外,據了解大型火電機組改造為熱電機組,是節能改造的有效措施,2007年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曾計劃改造500萬千瓦,但由于統計數據不明,估計到目前為止已有約3000萬千瓦火電機組改造為供熱機組。
審批程序制約發展
“此外,目前燃煤熱電項目均要報到北京來。不管機組大小,籌建單位要到北京找相關部委。”王振銘說,“有的單位為上一臺背壓機,本來是節能環保的好項目,但報上來一年多也無消息。”
此外,據王振銘介紹,工業鍋爐環保容量和電鍋爐環保容量在同一地區是分開的。例如,某地區熱負荷發展迅速,用戶急需用汽,熱電廠迫于目前審批程序復雜的情況,施工7臺工業鍋爐供汽,因為省環保局有工業鍋爐審批權,也有相應環保容量;但如果上電鍋爐就要上報中央,而當地已沒有電鍋爐的環保容量。
“雖然環保容量是分開的,但不管是工業鍋爐還是電鍋爐,都將會在同一地區排放。而熱電鍋爐是‘先進生產力’,小工業鍋爐是‘落后生產力’,以上行為就是用‘落后生產力’替代了‘先進生產力’。因而可以看出,目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制約了我國熱電的發展。”王振銘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