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從今年開始到“十二五”期末,將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列為市政府的重點工作在全市集中開展,并計劃到2015年底,完成1582個老舊小區的綜合整治工作。這項惠及30萬居民、100萬市民的工程在北京城市建設史中是從未有過的。其中,熱計量改造是綜合改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普通居民來說,熱計量改造是一個陌生事物。在我國各地開展的熱計量改造中均出現了和北京市平谷區承平園小區一樣的現象,剛開始老百姓因不清楚、不了解而不配合。這也是熱計量改造與抗震加固、節能改造相比,較難順利推進的重要阻力。
熱計量改造能否“熱”起來,決定著北京市熱計量改造工程能否順利實施,決定著北京市老舊小區綜合改造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熱改取得實質性進展
在日前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和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員會共同舉辦的新聞座談會上,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建材辦主任劉肖群說:“今年北京市要完成150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的綜合改造,最終是讓老百姓的房屋既安全又保溫節能。其中,供熱計量是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讓老百姓可根據需求調節室內溫度,像用水、用電一樣用熱,多用多付費、少用少付費。”
劉肖群介紹,目前,北京市的平谷區、通州區、順義區、門頭溝區、延慶縣五個區縣已順利開展熱計量改造。其中,平谷區已經完成了90%的熱改任務,是完成改造任務最多的區縣。其余11個區縣,有的已經確定了施工單位、有的已進入設計階段,這標志著北京市的熱計量改造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
其實早在2003年開始北京就開展了熱計量的試點工作。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員會供熱辦赫迎秋處長說:“北京在2003年開始供熱計量試點,在此基礎上于2010年確定了公共建筑全面實施熱計量、居民建筑試點實施的思路。”
節能抓手面臨多重阻力
供熱計量改革是促進建筑節能的有力抓手。冬季供熱采暖每年消耗全市大約20%的能源,是節能減排的重點領域。
赫迎秋指出,供熱計量收費打破了供熱“大鍋飯”的傳統現象。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在一定溫度范圍內調節室溫、靈活用熱,少用熱少繳費;供熱單位需要適應用戶的需求,轉變服務觀念,加強運行調節,進行精細化管理,從而提高供熱效率;熱費與用熱量掛鉤后,居民愿意買節能的房子,促使開發建設單位建保溫更好、更節能的房子。
然而,供熱計量改革這項符合節能減排導向并且利國利民的惠民工程卻受到了多重阻力。
劉肖群指出,區縣存在認識不到位,建設主管部門因不了解而有畏難情緒等問題;老百姓對于入戶施工的安全性等存在顧慮。
除此之外,供熱單位的積極性也影響著熱改的實施。赫迎秋介紹,北京市的供熱單位有1733個,供熱系統有4000多座。這些企業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熱計量是對供熱企業的一場“革命”。不但需要其硬件上進行投入,還要變以往粗放式管理為精細管理,因此供熱企業的積極性也不高。
人性化服務消除百姓顧慮
為了啃動熱改這塊“硬骨頭”,北京市不但加大了供熱計量改造的宣傳力度和各項政策的實施力度,并且用人性化的施工方式打消老百姓的各種顧慮。
為了取得百姓的信任,提高居民參與熱計量改造的積極性,北京市各區縣均采用了安全的施工組織方式。劉肖群介紹,區縣建設部門要與熱計量改造單位簽訂保證居民安全的協議,并在每個小區設置宣傳臺發放相關宣傳資料。居民與改造單位約定改造時間后,施工人員再上門服務。上門服務的工作人員有統一的服裝和工牌。此外,居委會也會陪同施工單位一同上門。
筆者在平谷區承平園小區看到,為了把改造過程中對居民室內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上門施工的工作人員不但會戴統一制作的工牌、穿統一配備的工作服,入戶前還會戴上鞋套,并把施工工具放在事先準備好的地墊上。
據介紹,由于每家每戶的戶型結構不同,為了保證改造取得最好的效果,對于每一戶熱表安置的最佳地點,施工人員都要進行精心設計。改造結束后,還要讓每一戶居民給整個施工過程和服務打分。
為了讓居民了解并接受熱計量改造,順義區用一個月的時間在各小區里進行宣傳,有效保證了改造于9月初在全區范圍內大面積推開。在1992年建成的老小區五里倉小區里,筆者看到很多老人坐在長椅上仔細看著熱改的宣傳單,還不時地相互交流。
正是這種細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務,打消了百姓的各種顧慮,主動登記要求改造的居民越來越多。
家住21號樓的孫大爺說,冬天在家里得穿棉衣、棉褲、棉鞋。聽說改造以后家里冬季室溫能提高到22攝氏度,他立即同工作人員約定了改造時間。
前來預約的張女士則對熱改將帶來的實惠已經清清楚楚。她說:“改造后不光今年省錢,而是住多長時間就省多長時間的錢。”
劉肖群指出,今年,北京市政府出資75億元推動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各區縣也按1:1的比例配套資金。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將督促各區縣盡快把歸集的資金分配到施工單位,在適當簡化相關程序的基礎上加強監督管理,促進熱計量改造順利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