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合肥市的業主來說,為配套設施買了單,卻難以承擔高昂供暖費。對物業來說,自管供暖有錢可賺,卻常因損耗過高而虧損。
近日來,本報連續報道了自管小區供暖貴、供暖煩的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很多市民反映,買房時,開發商僅僅說提供集中供暖,并沒有詳細說是統管供暖,還是自管供暖。很多市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稀里糊涂地買了房子。很多買了自管供暖小區住宅的市民,入住后發現每年所需的供暖費用很高,因而拒絕供暖。然而,這些拒絕開通戶的購房成本中,已將供暖管道算在內,無形中,這筆費用已讓業主買單。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是,自管供暖模式因為物業收費的回旋余地,確有漁利的空間,看起來似乎是個“香餑餑”。然而,因為管道老化、費用難收等眾所周知的原因,它在很多物業公司眼里已變成“燙手山芋”。
一邊是業主抱怨供暖價格高,一邊卻是眾多新開盤的樓盤大打供暖牌。日前,記者走訪合肥市眾多新建樓盤,發現“市政供暖”、“集中供暖”等詞語頻頻出現在樓盤的宣傳冊與銷售人員口中,成為樓盤促銷亮點。
在政務區某樓盤,銷售人員說,這個小區有供暖,“不是市政供暖,是我們自己燒,管道通到業主家中。”對于供暖費用,她說主要按照使用量收取。在瑤海區某樓盤,工作人員稱,這個小區采用的是市政集中供暖,“每年基本使用費是1200元,超出部分按照流量收取。”
然而,對于小區供暖的類型,很多銷售人員并不知曉。在包河區某樓盤,銷售人員只知道有供暖,但并不知道統管與自管的區別,“你問的這么細,我也不知道啊。”所以,對于未來的供暖價格,銷售人員也無法明說。
供熱信息網調查中,在集中供暖的小區內,很大一部分市民是入住之后當年供暖季來臨,才知道自己的小區是自管供暖。日前,記者探訪了省城幾家樓盤。開發商在為記者介紹樓盤時,都只稱小區提供集中供暖。究竟是自管供暖還是統管供暖呢?售樓部人員稱,目前正與熱電集團協商中,尚不知詳情。
讀者汪先生就是這一現象的受害者之一,他前幾年買了一套新房,買房時,售樓部工作人員介紹,小區提供集中供暖,但并沒有明確說是自管供暖還是統管供暖。入住后,發現小區是自管供暖,而且當年供暖季收供暖費4000多元。今年,他準備不開通供暖,改用空調了。
近日來,本報連續報道了自管小區供暖貴、供暖煩的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很多市民反映,買房時,開發商僅僅說提供集中供暖,并沒有詳細說是統管供暖,還是自管供暖。很多市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稀里糊涂地買了房子。很多買了自管供暖小區住宅的市民,入住后發現每年所需的供暖費用很高,因而拒絕供暖。然而,這些拒絕開通戶的購房成本中,已將供暖管道算在內,無形中,這筆費用已讓業主買單。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是,自管供暖模式因為物業收費的回旋余地,確有漁利的空間,看起來似乎是個“香餑餑”。然而,因為管道老化、費用難收等眾所周知的原因,它在很多物業公司眼里已變成“燙手山芋”。
一邊是業主抱怨供暖價格高,一邊卻是眾多新開盤的樓盤大打供暖牌。日前,記者走訪合肥市眾多新建樓盤,發現“市政供暖”、“集中供暖”等詞語頻頻出現在樓盤的宣傳冊與銷售人員口中,成為樓盤促銷亮點。
在政務區某樓盤,銷售人員說,這個小區有供暖,“不是市政供暖,是我們自己燒,管道通到業主家中。”對于供暖費用,她說主要按照使用量收取。在瑤海區某樓盤,工作人員稱,這個小區采用的是市政集中供暖,“每年基本使用費是1200元,超出部分按照流量收取。”
然而,對于小區供暖的類型,很多銷售人員并不知曉。在包河區某樓盤,銷售人員只知道有供暖,但并不知道統管與自管的區別,“你問的這么細,我也不知道啊。”所以,對于未來的供暖價格,銷售人員也無法明說。
供熱信息網調查中,在集中供暖的小區內,很大一部分市民是入住之后當年供暖季來臨,才知道自己的小區是自管供暖。日前,記者探訪了省城幾家樓盤。開發商在為記者介紹樓盤時,都只稱小區提供集中供暖。究竟是自管供暖還是統管供暖呢?售樓部人員稱,目前正與熱電集團協商中,尚不知詳情。
讀者汪先生就是這一現象的受害者之一,他前幾年買了一套新房,買房時,售樓部工作人員介紹,小區提供集中供暖,但并沒有明確說是自管供暖還是統管供暖。入住后,發現小區是自管供暖,而且當年供暖季收供暖費4000多元。今年,他準備不開通供暖,改用空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