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江蘇、湖南、浙江等地持續遭遇大范圍的強降溫和低溫雨雪天氣,進一步激發了居民對于集中供暖的深深期待。數據顯示,近年里,12月至次年2月,貴陽月均氣溫一般在1攝氏度之下,最低達到零下6攝氏度,一些老年人被迫選擇“候鳥式”過冬。
“南方城市的供暖,是一種生活質量的改善,是應有的享受型消費。”武漢市人大代表甘金華說,由于集中供暖涉及社會面廣、關系百姓利益大,必須有一系列規范、合理的政策來加以約束。建議武漢市盡快出臺《武漢市城市集中供熱管理辦法》,明確集中供暖工程的產權劃分,配套費、施工費、入網費等承擔主體;明確不同性質用戶的收費標準,對弱勢群體予以關注,適當減免供熱費用。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按照北方的供暖標準,南方的供暖時間較短,大面積實施集中供暖,投入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謝少東認為,我國的能源資源有限,國家站在戰略高度,考慮為子孫后代留有空間。因而,國家對于政府主導供暖慎之又慎。
“自行采暖是個人行為,高昂的價格是政府進行價格調控、限制能源損耗的措施,在情理之中。”謝少東指出,南方是丘陵地區,不可照搬北方集中供暖的模式,分戶式供暖方式將成為未來趨勢。各地需因地制宜,結合當地能源狀況、產業政策、經濟條件、環保等具體情況選用合適的供暖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