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研究機構iSuppli預測,2007年中國EMS(電子制造服務)業務收入將由2002年的179億美元增長到667億美元,占全球EMS生產業務的44%,占亞太地區EMS制造市場的82%。由于電子制造產能向中國轉移的趨勢,加上品牌商外包生產不斷加大,中國EMS市場未來幾年有望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大大高于世界平均10%的增長率。但是目前我國主要的EMS廠商規模都非常小,絕大多數屬中小型企業。如果把國外EMS企業比喻成航母,那么中國內地的EMS企業則是小艇甚至舢板。因此,內地EMS企業非常需要擴大規模,建立自己的“航母”企業,增強競爭力。
用獨特產品分享市場
全球EMS行業是從歐美開始,然后逐漸向南美、東南亞和中國臺灣轉移,之后是中國內地、東歐等等,現在的方向是印度、越南,甚至我們還聽到有蒙古等。尤其是印度和越南講了很多年,一直好像是“只聞樓梯響”,但最近的發展確實比較快,也更具體。這種趨勢涉及人力成本,本地市場規模以及完善的交通網絡等種種原因。環球儀器亞洲區市場經理朱英新認為,本土企業要突圍而出,首要是要在市場中為自己創造獨特的產品優勢。找尋專注的領域,如在某一市場或某一種技術上,生產獨一無二或技術領先的產品,不容易被取代,也享有更高的利潤。
朱英新強調,中國EMS企業要不斷提高技術迎接挑戰。他認為,只有不斷朝高技術方向發展,才可以支持高增長率,創造出更多的產品設計,提高產品的合格率,擺脫電子加工廠的形象,方可無懼來自印度、越南等新興電子生產基地的挑戰。
中國EMS企業在選擇SMT設備時應注意哪些問題,朱英新建議,要用“高自動化、高精度、高適應能力”的設備來配合不斷提高的生產技術。此外,EMS企業要看重全線而不是單機的生產能力,方能平衡一條生產線,避免出現瓶頸地帶,拖慢生產進度。
由于市場變化難以預料,朱英新認為“快速反應”是很重要的應變之道,所以在選購設備時,要“清楚計算同一套設備生產不同產品的產能”,要購置能生產不同產品的設備,避免因客戶或市場轉變時,造成資源浪費。
人才缺乏制約發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制約我國EMS企業發展的最大問題還是人才的缺乏。上海廣聯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錢鼎銘認為,雖然資金、設備都是至關緊要的,但真正的主導者是人。隨著歐盟環保指令進入實施階段,人才問題尤為突出,最大的難度在于企業人才資源的優化,在于企業員工素質的普遍提高,今后相當長時期重要任務之一是企業的教育培訓。沒有規范化的高質量培訓是很難真正適應市場變化和需要的。
北京柏瑞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同興也認為,制約EMS企業發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如何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人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企業的各項工作都會突飛猛進。
目前EMS企業的管理技術人才還停留在比較低的水平,提高本土EMS企業人員素質,加大技術培訓的投入力度越來越重要。現在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期,鹿死誰手,關鍵是要看企業自身的綜合實力。光弘集團總經理唐建興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強調,對本土的EMS企業而言,綜合實力的關鍵是人才。企業既需要高素質的、掌握新技術的管理和技術人才,也需要高素質的技術藍領。加強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做強本土EMS企業
我國內地主要的EMS廠商目前規模都非常小,供應鏈管理還很落后,產品的附加值低,尚無增值服務的意識等,這些都阻礙了內地EMS企業的發展。另外,在行業內的競爭中,前有歐美和我國臺灣的EMS提供商大軍壓境,后有印度EMS步步緊逼,內地EMS提供商如今已是處于逆水行舟的境地。在這樣嚴峻的市場狀況之下,認清當前所面臨的威脅和機會,把握關鍵的制勝要素,應當是我國內地EMS廠商確定下一步戰略部署的先決條件。
華爾萊科技有限公司遠東區總裁王家發認為,如何在短時間內讓OEM企業對EMS企業建立信心與認可(也就是品牌的建立)是關鍵的一個環節。這當中包括各項挑戰與改進,例如:市場響應時間要求更快,生產和質量控制要求更高等。另外,要做到有效的生產管控,其中一個條件就是要提高生產的可視化程度。讓管理者實時地、準確地了解生產情況,從而可以及時地做出相應的決策。這是在當今高度變化的電子制造環境下,需要企業更加重視的一個方面。只有在能夠兌現給予客戶的承諾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建立信任與信心。
EMS廠商提供的服務包括印刷線路板(PCB)貼裝、產品設計、工程、測試、物料采購等多項內容,EMS業務模式是全球電子制造業目前最盛行的業務模式。隨著運作模式越來越成熟,在全球電子制造業務增長和外包比例逐年提高的雙重作用下,全球EMS業務規模增長迅猛。現在的EMS行業的毛利不高,以規模取勝,行業有吸引力,小企業容易進入,但如果想做大成為大企業的供應商,進入壁壘還是比較高的。
我國EMS廠商面臨的威脅首先來自EMS行業自身。OEM為發展核心競爭力,將更多的業務外包給EMS提供商,同時也把更多的責任賦予EMS。EMS提供商不僅要制造出高性能、低成本的產品,還要提供物流等供應鏈服務、參與前端設計、更多地負責采購。實際上,OEM正逐漸將其職能和組織機構移向了EMS,EMS的戰線越拉越長,這對EMS的戰略、組織和控制能力都提出了挑戰。
專家建議,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應制定優惠政策,扶持和支持本土EMS企業的發展。只有中國內資EMS產業發展壯大了,能立于世界之林了,中國電子制造大國的地位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EMS產業已經到了做大做強的關鍵時期,中國EMS產業呼喚航母級企業早日出現。
用獨特產品分享市場
全球EMS行業是從歐美開始,然后逐漸向南美、東南亞和中國臺灣轉移,之后是中國內地、東歐等等,現在的方向是印度、越南,甚至我們還聽到有蒙古等。尤其是印度和越南講了很多年,一直好像是“只聞樓梯響”,但最近的發展確實比較快,也更具體。這種趨勢涉及人力成本,本地市場規模以及完善的交通網絡等種種原因。環球儀器亞洲區市場經理朱英新認為,本土企業要突圍而出,首要是要在市場中為自己創造獨特的產品優勢。找尋專注的領域,如在某一市場或某一種技術上,生產獨一無二或技術領先的產品,不容易被取代,也享有更高的利潤。
朱英新強調,中國EMS企業要不斷提高技術迎接挑戰。他認為,只有不斷朝高技術方向發展,才可以支持高增長率,創造出更多的產品設計,提高產品的合格率,擺脫電子加工廠的形象,方可無懼來自印度、越南等新興電子生產基地的挑戰。
中國EMS企業在選擇SMT設備時應注意哪些問題,朱英新建議,要用“高自動化、高精度、高適應能力”的設備來配合不斷提高的生產技術。此外,EMS企業要看重全線而不是單機的生產能力,方能平衡一條生產線,避免出現瓶頸地帶,拖慢生產進度。
由于市場變化難以預料,朱英新認為“快速反應”是很重要的應變之道,所以在選購設備時,要“清楚計算同一套設備生產不同產品的產能”,要購置能生產不同產品的設備,避免因客戶或市場轉變時,造成資源浪費。
人才缺乏制約發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制約我國EMS企業發展的最大問題還是人才的缺乏。上海廣聯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錢鼎銘認為,雖然資金、設備都是至關緊要的,但真正的主導者是人。隨著歐盟環保指令進入實施階段,人才問題尤為突出,最大的難度在于企業人才資源的優化,在于企業員工素質的普遍提高,今后相當長時期重要任務之一是企業的教育培訓。沒有規范化的高質量培訓是很難真正適應市場變化和需要的。
北京柏瑞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同興也認為,制約EMS企業發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如何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人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企業的各項工作都會突飛猛進。
目前EMS企業的管理技術人才還停留在比較低的水平,提高本土EMS企業人員素質,加大技術培訓的投入力度越來越重要。現在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期,鹿死誰手,關鍵是要看企業自身的綜合實力。光弘集團總經理唐建興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強調,對本土的EMS企業而言,綜合實力的關鍵是人才。企業既需要高素質的、掌握新技術的管理和技術人才,也需要高素質的技術藍領。加強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做強本土EMS企業
我國內地主要的EMS廠商目前規模都非常小,供應鏈管理還很落后,產品的附加值低,尚無增值服務的意識等,這些都阻礙了內地EMS企業的發展。另外,在行業內的競爭中,前有歐美和我國臺灣的EMS提供商大軍壓境,后有印度EMS步步緊逼,內地EMS提供商如今已是處于逆水行舟的境地。在這樣嚴峻的市場狀況之下,認清當前所面臨的威脅和機會,把握關鍵的制勝要素,應當是我國內地EMS廠商確定下一步戰略部署的先決條件。
華爾萊科技有限公司遠東區總裁王家發認為,如何在短時間內讓OEM企業對EMS企業建立信心與認可(也就是品牌的建立)是關鍵的一個環節。這當中包括各項挑戰與改進,例如:市場響應時間要求更快,生產和質量控制要求更高等。另外,要做到有效的生產管控,其中一個條件就是要提高生產的可視化程度。讓管理者實時地、準確地了解生產情況,從而可以及時地做出相應的決策。這是在當今高度變化的電子制造環境下,需要企業更加重視的一個方面。只有在能夠兌現給予客戶的承諾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建立信任與信心。
EMS廠商提供的服務包括印刷線路板(PCB)貼裝、產品設計、工程、測試、物料采購等多項內容,EMS業務模式是全球電子制造業目前最盛行的業務模式。隨著運作模式越來越成熟,在全球電子制造業務增長和外包比例逐年提高的雙重作用下,全球EMS業務規模增長迅猛。現在的EMS行業的毛利不高,以規模取勝,行業有吸引力,小企業容易進入,但如果想做大成為大企業的供應商,進入壁壘還是比較高的。
我國EMS廠商面臨的威脅首先來自EMS行業自身。OEM為發展核心競爭力,將更多的業務外包給EMS提供商,同時也把更多的責任賦予EMS。EMS提供商不僅要制造出高性能、低成本的產品,還要提供物流等供應鏈服務、參與前端設計、更多地負責采購。實際上,OEM正逐漸將其職能和組織機構移向了EMS,EMS的戰線越拉越長,這對EMS的戰略、組織和控制能力都提出了挑戰。
專家建議,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應制定優惠政策,扶持和支持本土EMS企業的發展。只有中國內資EMS產業發展壯大了,能立于世界之林了,中國電子制造大國的地位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EMS產業已經到了做大做強的關鍵時期,中國EMS產業呼喚航母級企業早日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