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熱計量改革,從試點到大面積推廣,再到后來的強制實行,經過了近十年的時間,從目前各地的情況來看,真正實現分戶計量并按熱量收費的并不太多,雖然近幾年政府態度堅決,但大多數供熱企業還是推進力度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供熱價格的合理性
目前供熱企業是政策性虧損企業,各供熱公司擔心按分戶計量計費后,公司的熱費收入會減少很多,節能部分能否補足少收入部分,各供熱企業心里都沒有底,期待政府部門出臺相應的措施,說白了就是利益再分配問題。
以我市某供熱公司為例:該公司供熱面積300多萬平方米,實行分戶計量的有200萬平方米左右,去年按面積收費6000多萬元,供暖結束后退費1000多萬元(超過了節能收益),原因是該地區實行的是一部制熱價,且政府所定熱價偏低,政府為了鼓勵該企業實行分戶計量的積極性,給與該企業1000萬元的補貼。但是政府的補貼總是暫時的,各地物價部門應該針對本地區情況,認真調查研究,制定出合理的供熱價格,使用戶和供熱企業合理的分配節能收益,調動供熱企業的積極性。
熱計量裝置產權問題
政府的有關文件未對熱計量裝置產權做出明確規定,為以后的更換、管理、維護埋下了隱患,特別是計量表超出質保期以后怎么處理(在質保期內有計量表廠家質保),有些供熱公司擔心會由此與用戶出現糾紛,會增加很多工作,需投入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出臺相關文件,明確產權歸屬和管理責任,消除供熱部門和用戶的種種擔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分戶計量技術路線的選擇
《供熱計量技術規程》推薦了多種分戶計量方法,各供熱企業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1-2種合理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只聽某些廠商的忽悠。
技術路線選擇不正確會帶來負面的影響,我市某供熱公司對某小區的分戶計量改造就出現了這種情況,該小區用的是通斷時間面積法,熱量表設在換熱站出口,各用戶根據所用時間和面積分攤熱量,這個方法看似合理,同時兼顧了供熱公司和用戶的利益,但在實際運行中卻問題很多,我們到用戶家了解情況時,其中有個用戶說:我們一年累積少用了20多天暖氣,到最后算賬我們還得再交錢(按面積先交費),我們受了凍受益的卻只有供熱公司。有部分用戶抵制這種計量收費方法,致使該試點成了擺設,這是典型的被廠商忽悠的例子。
熱量表法是目前各地應用最多的方法,這種方法與其它方法相比,主要有以下優點:
(1)就像水表電表一樣比較直觀,明明白白消費,老百姓比較容易接受。
(2)解決了用戶盜熱問題。用戶盜熱有幾種方式:①偷開鎖閉閥供熱,我公司每年能查出上千戶這種私開用戶,并且屢關屢開。②為了家里溫度更高私自更換增大暖氣設施,這種盜熱方式比較多見,且無法查處,因為室內設施歸用戶所有。③用戶私自加裝換熱器洗澡、用熱水,這種用戶近幾年越來越多,無從稽查。這幾種盜熱方式都嚴重損害了供熱企業的利益,采用熱量表法可以將用戶的盜熱量計量進來,體現多用熱多交錢的公平原則。
熱量表法對供熱企業來說也有不好接受的地方:
(1)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維護維修。
(2)每三年一次的強制檢定,拆表裝表的費用由誰來出。
(3)國產表質量良莠不齊,不太好選擇且故障率高,進口表價格高。
(4)熱量表出了質保期以后如何處理等。
這里推薦“熱量表法—樓棟計量—按戶分攤”的方法,以每棟樓為單位裝一只進口熱量表,作為供需雙方的結算表,而每戶的熱計量表用國產表作為分攤依據。這樣做的好處是:
(1)每三年一次的強制檢定只檢定樓棟表,因為戶用表不是結算表無需強制檢定,只有在雙方對計量數據有爭議時才檢定,這樣極大的減少了供熱企業的負擔和勞動量。
(2)將整棟建筑所消耗熱量都計量進來,對供熱企業和用戶來說比較公平公正,減小了供熱企業的損耗。
政府部門應該繼續加強工作力度
我們經過調研發現以下問題:有些地區一直沒有出臺相應的收費價格政策,供熱企業沒有按熱計量收費的依據。舊賬未結又欠新賬,政府有關部門把關不嚴,各地政府下發的文件明確說明無供熱企業的驗收新建建筑不得交工,這幾年的新建建筑卻在供熱企業不知情的情況下都悄悄交工。
要解決這些問題,政府應出臺更嚴厲的強制措施來制約各有關部門,賦予供熱企業更大的責任,對供熱企業施加更大的壓力,消除他們的觀望心態,這樣才能將供熱計量改革盡快推進下去,真正實現國家的節能減排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