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升級改造完成后的清徐縣學棟散熱器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面貌已煥然一新。 中國環境報記者高崗栓攝
中國環境報記者 高崗栓
“以前從沒想過能穿白襯衫去工廠,沒想到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實現了。”說這話的是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一家暖氣片生產企業的負責人,而企業生產環境的改變得益于日前完成的產業升級改造。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趙家堡以生產暖氣片聞名,也因暖氣片生產遭受嚴重的環境污染,“家家生火、戶戶冒煙”是當時企業的真實寫照。如今,固守了30多年的傳統生產方式正在走向終結。
現在,原本煙塵彌漫的車間甚至見不到生產原料砂子,原來需要100多人完成的工作,現在只需兩個人就夠了。工藝的改進不僅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提高,更改變了暖氣行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形象。
升級帶來哪些改變?
混砂機替代傳統工藝,暖氣片企業不再烏煙瘴氣
近日,記者隨并州環保行記者團來到位于趙家堡工業園區的清徐縣學棟散熱器有限公司。遠遠望去,已看不到沖天爐冒出的滾滾濃煙。走進工廠,發現昔日人聲鼎沸、雜亂作業的鑄工車間,如今已是一排排流水線,工人緊張有序地在工作,工作環境大大改善。
“廠里原先有100多人混砂,現在一臺混砂機就全部搞定了。”在砂處理全自動控制室,學棟散熱器有限公司總經理趙俊剛告訴記者,機械化給這個行業帶來了巨大變化。
生產鑄鐵暖氣片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制作砂模子。制模時,必須把粗細不一的砂子混合在一起,這樣制作出來的鑄鐵暖氣片砂眼概率才會變小,光滑度會更好,產品質量也更高。在生產中,這一環節被稱為混砂工段。
混砂工段也是暖氣片企業污染最為嚴重和勞動強度最密集的工段之一。過去,這里無組織排放的粉塵彌漫,車間里到處烏煙瘴氣。環保、勞動等有關職能部門雖然多次對這一工段提出整改要求,但企業苦于找不到新的替代工藝。因此,工藝依舊,污染依舊。
“現在,混砂過程全部由電腦控制,只需要兩個人進行操作,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趙俊剛說,現在公司有500多名工人,150多人為大中專院校畢業的技術工人,但懂電腦和鑄造的技術工緊缺。
在作業場區內,記者甚至沒有看到生產原料砂子,因為所有原料全部皮帶傳輸。即使造型機、落砂機遺落下的砂子,也會落入下層的傳輸皮帶,再次被輸送進混砂機。記者發現,現在的混砂工作區域,窗明幾凈,再也沒有煙塵飛揚的景象了。
不改行不行?
工藝落后,污染嚴重,產業升級改造勢在必行
太原是全國鑄鐵暖氣片行業的“晴雨表”。去年冬天,太原鑄鐵暖氣片企業全部關停,在全國暖氣片市場引發了強烈地震。僅3天時間,鑄鐵暖氣片價格就由原來的每片25元一下子提高到28元~30元。
太原市清徐縣是全國鑄鐵暖氣片生產基地。這里的鑄鐵暖氣片企業大多建于上世紀70年代末,鼎盛時期,全縣共有54家企業。經過2008年的大規模兼并重組和優勝劣汰,清徐縣只剩下7家鑄鐵暖氣片企業。現在,僅存的7家企業全部聚集在趙家堡村。
“盡管經過如此大規模的兼并重組整治,但其全國市場占有份額始終無人撼動。”太原市經信委副主任劉劍明告訴記者,2013年,清徐縣鑄鐵暖氣片產能約5400萬片,產量約4500萬片,約占全國實際產量的70%,產值約6.5億元。
2013年11月下旬,記者曾來到位于趙家堡工業園區的清徐縣學棟散熱器有限公司,落后的生產工藝、粉塵肆虐的廠區環境,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的工作區,讓記者親眼目睹了傳統暖氣片行業的生產狀況。
“事實上,清徐縣是全國傳統鑄鐵暖氣片行業的一個縮影。”清徐縣環保局副局長王江濤說,2013年以前,清徐縣暖氣片行業污染排放量約占全縣工業污染排放量的60%左右。
2013年的冬天,對太原市暖氣片生產企業來說,異常寒冷。
2013年11月20日,太原市責令經信、環保、供電、有關鄉鎮等聯合行動,對全市暖氣片行業重拳出擊,全面實施關停,拆除主要生產設備,限期完成技改升級工程,力求行業達標生產。這也是繼2008年之后,太原市對暖氣片行業的第二次整治。
技改難在哪?
企業對怎么轉型手足無措,國內外缺少相關研究
面對整個行業臟亂不堪的生產現場、無組織的污染物排放以及太原市政府和清徐縣技改升級的硬性要求,暖氣片生產企業一時顯得手足無措。
“當時甚至不知道混砂機怎么用。”趙俊剛向記者坦言轉型的不易,“畢竟固守傳統生產方式30多年,而且國內外高校也沒有暖氣片行業機械化生產的研究,對于政府要求的技改升級,著實沒多少把握。”
“暖氣片企業升級改造是一項全新的工程,目前全國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太原市暖氣片行業協會負責人也如是說。
在實際工作中,清徐縣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瞄準瓶頸所在,積極組織經信、環保、有關鄉鎮、企業負責人先后赴河北、江蘇等地對13家優秀鑄造企業的生產工藝、生產設備及污染治理等關鍵環節進行實地考察學習。及時邀請國家、山西省鑄造協會等行業專家進行技術指導,邀請環保專家召開技術改造方案論證評審會,科學確定技改升級的具體工作方案。
遵循“新上設備國內一流、各家改造升級標準統一、各項手續合法合規、領導組嚴格驗收”的原則,今年5月,清徐學棟散熱器有限公司等6家暖氣片生產企業陸續完成升級改造任務,進入試生產階段。據統計,這6家企業升級改造的總投資超過2.3億元,預計鑄鐵暖氣片產量將達到3600萬片,安排就業3549人。
“這意味著,太原市傳統鑄鐵暖氣片生產企業固守了30余年的傳統生產方式將在今年走向終結。”劉劍明說。
效益明顯不?
生產效率和合格率大大提升,污染占比由60%下降到6%
機械化改造、流水線作業以及大量技術工人的引入,給太原暖氣片行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與傳統農民工相比,技術工人的生產速度更快、成品率更高。”趙俊剛說,目前公司的混砂、制芯工段全部實現了自動化,澆鑄工段實現了半自動化作業。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作為太原市暖氣片行業的龍頭企業,清徐縣學棟散熱器有限公司此次技改升級的投入超過了3000萬元。完成技術改造升級后,雖然工人數量減少了1/3,但生產效率和產品合格率卻大大提升。趙俊剛說:“技改升級后,我們廠鑄鐵暖氣片年產能將由原先的500萬片提高到現在的650萬片,產品合格率由原來的88%提升到現在的95%。”
技改升級帶來的環境效益同樣顯著。據測算,產業改造升級后,清徐縣暖氣片行業污染物排放量占全縣工業污染物排放量的百分比將由原來的60%下降至6%,下降幅度超過90%。
太原市環保局總量管理處處長劉仕俊介紹說,目前,除熔化環節因溫度要求(必須加熱到1000攝氏度以上),需要使用低硫、低灰的焦炭外,暖氣片的加工環節甚至工人的日常生活全部改用天然氣,工廠內的除塵、脫硫設施也全部上馬。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清徐縣副縣長郝虎生表示,為了最大限度確保暖氣片行業集中集約、規范健康發展,清徐縣及時出臺了《鑄鐵暖氣片行業有序生產管理辦法》。按照要求,發現環保設施不運行或減量、不連續使用等問題,企業一律關停;生產時間單班超過8小時、雙班超過14小時,全年累計超過300天的生產時間一律關停;不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違法違規生產經營一律關停。
不改到位倒扣保證金
太原年產500萬片以下的暖氣片生產企業全部關停
中國環境報綜合報道天空中四處飄散著黑煙,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氣味,路面上沉積著厚厚的油泥,連樹木都被厚厚的灰塵籠罩,風一過揚塵起,能見度就不超過10米。這就是2008年之前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許多小型鄉鎮暖氣片生產企業集中地的污染現狀。
清徐的小型暖氣片廠主要采用人工灌注的方式,鑄模主要以重油為粘著劑,而重油是高污染的化工產品。此外,這些小型企業基本沒有對煙塵等污染物進行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
隨著小型暖氣企業的增多,暖氣片價格驟然下降,導致暖氣片生產大縣清徐縣多數暖氣片生產企業出現虧損。一些企業因產品積壓嚴重,開始降價。
降價后,企業為了尋求更好的效益,不得不降低生產成本。這類企業往往本小利薄,不能投入大量資金更新生產技術,加強硬件設施。因此,他們往往采取“能躲則躲、能拖則拖”的對策,從而導致污染治理進程緩慢,多次整頓卻不見顯著效果,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能源浪費。
2008年,山西省太原市下決心整治暖氣片行業的污染問題,清徐、小店成為整治重點。從當年3月開始,對年產500萬片以下的小型暖氣片生產企業全部進行關停改造治理,清徐31家暖氣片生產廠僅保留8家。
“為扭轉污染重、能耗高、效益低的狀況,暖氣片行業必須進行治理改造,企業改造后既環保了,又上了新項目,這樣才能走出以資源換增長的怪圈。”清徐縣一位政府官員說。
為使改造治理進行得徹底,清徐縣政府還要求每家企業繳納150萬元的保證金,在10天以上、20天以內超一天罰款兩萬元,超過20天,保證金將全部作為罰款。同時,超過一個月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將被實施強制關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