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民眾盼“暖冬”心切
“北方雖然冷,但回到家就暖和了。南方在外冷,回到家還是冷。”住在天津的于潔怡和父母一起返回江西南昌老家過年。“我是真不想回來,老家太冷了,有電爐子烤著還是覺得冷,父母讓在老家多呆一陣子,可我現在就想回去。”于潔怡說。
貴州大學學生趙利明說,每年冬天自己手腳都會生凍瘡,冬天即使是出太陽,仍感覺屋里比屋外冷。南方天氣濕冷,以貴陽為例,當地零下2攝氏度,相當于北方零下5到零下7攝氏度,讓人覺得“冷到骨頭里”。為了御寒,電熱毯、暖風機、電暖爐等五花八門的取暖設施走入南方家庭。市民何陸坤今年冬季家里添新丁,為了給寶寶保暖,花了1萬多元在網上購置燃氣壁掛爐,“爐子從早7點開到晚11點,每月燃氣費要花掉1000多元。”
貴州大學教授劉濟明說,南方冬季的確太冷,當地政府及事業單位辦公室普遍采用電暖爐取暖,有時一個人就用兩個電暖爐,根本談不上節能環保。此外,南方使用空調、電暖爐、電熱毯等取暖熱效率使用低、能損耗偏高,使得城市用電負荷加重,未實施供暖并未減少能源使用量。
部分城市開始推行供暖試點
北方一到供暖季霧霾就加重,通用燃煤式集中供暖已經不再是南方民眾眼里的“香餑餑”。筆者采訪了解到,相比之下,因地制宜使用清潔能源實行分戶式供暖成為南方供暖新趨勢。貴州財經大學在建設新校區時,就將供暖考慮在建設過程中。無燃煤、無廢物排放,通過利用地源熱泵空調系統收集不同季節的地表熱量來調節室內溫度,冬季供暖、夏季制冷,還能為師生提供熱水,設備運行兩年來師生反映非常好。“一所大學至少要購置1000臺空調,考慮到空調前期購置,后期運行、維護等費用,在建校時經過多方論證決定使用地源熱泵系統,相對空調來說將節約40%的成本。”貴州財經大學原黨委書記修耀華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對取暖的呼聲越來越大,南方供暖非常有必要。
筆者了解到,在湖南株洲、重慶、南京、上海等一些臨江的南方城市,正嘗試通過利用水源熱泵技術,將江水所蘊含的能量作為冷、熱源進行制冷供熱轉換,逐步推行集中連片供冷采暖。據了解,這種“水空調”技術較傳統的供冷、供熱技術,可以節省約30%的能耗,既節能又環保。
供暖要考慮“生態賬”和“經濟賬”
貴州省氣象局局長趙廣忠對南方集中供暖持否定態度,并從氣象學角度算了一筆“生態賬”和“經濟賬”。
趙光忠認為,南方冷的時間短,往往陰冷天氣持續五六天后又是艷陽天,供暖達不到氣象標準。南方多為山地結構,陰天多、風小狀態將導致污染物難擴散,污染將持續加重,且要在南方全城實行能源改造并不現實。此外,北方居民建筑墻體更為厚實,以保暖、御寒、隔熱為主,而南方的建筑墻體薄,以通風除濕為主,相對“保暖性”低,能源損耗大。
從經濟上來說,南方取暖時間僅有兩三個月,取暖基礎設施和運行費用大,可調控性小,供暖更適合在醫院、養老院、學校等小面積區域。如果在小區,老百姓投入的成本更高,相對來說分散式自行取暖更經濟實惠。
上述專家認為,南方供暖要因地制宜,目前要全面實施仍存在一定困難,可以通過在新建學校、醫院、政府及事業單位辦公區等地方逐步推行地源熱泵、水熱泵等新能源的運用,根據氣溫變化隨時進行制冷制熱,逐步推行供暖。更重要的是,南方城市應把供暖、保暖理念運用在新型城市建設中,既滿足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又實現節能環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