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計量收費目的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能源消費、環境污染、資金短缺問題日益突出。我國的國情是人口眾多,經濟水平差異很大,平均能源占有率很低,節能和環保問題迫在眉睫。
對以燃煤為主的熱源供熱系統來說,節能、節煤有三個主要的途徑[1]:
一個是建筑節能,提高建筑的保溫能力;
二是提高燃煤鍋爐的燃燒效率和熱網輸送效率,減少熱能浪費;
三是對供熱系統調控并進行熱計量,使用戶行為節能。
對于供熱系統熱計量節能而言,已達成共識,目標是節能,把由于過熱(我國供熱系統熱力失調嚴重)開門窗造成的浪費節約下來,這一部分我們稱之為技術節能,大約占熱計量節能的50%另一部分是行為計量節能,就是把用戶不在房間時的溫度降下來(降低散熱量),這一部分也大約占50%。因此,熱計量的結果不是遏止用熱,降低生活標準。應根據我國國情,在熱計量中重點考慮的是買賣雙方的經濟問題,注重在減少“投入”而獲得較好“產出”的基礎上使得用戶看到實惠,有利于熱計量的推廣和減少各方面的矛盾。同時,收費問題也是一個影響到熱計量公平、公正的問題,它涉及到政府、供熱部門和千家萬戶的利益。
關于收費的公平性要體現收費的公平性,收費體制建立的基礎應該是人人平等,要體現這種體制或者說是制度,就應從熱量的傳遞特點說起。眾多文章都承認計量“熱量”問題,不象水、電、氣等那樣計量簡單方便,是由于熱量有熱傳遞現象,由于無法準確計算戶間傳遞的熱量,實際實驗測試表明,京津地區中間層的某些南向房間冬季不采暖時,靠臨戶的熱傳遞,其溫度可以達到12~14℃,戶間的傳熱量最大可以達到80%。但是,任何事物都有著“二重性”,在一棟建筑中,熱傳遞有兩種:戶間傳熱和圍護結構(包括門窗)向外傳熱,因此,戶間傳熱決定了這樣一個本質,住戶住不住、用不用熱,必定會有一個系數來修正其用熱量,用來交一部分基礎費;同樣,圍護結構傳熱決定了住戶必定根據位置的不同進行熱量修正,實際情況如此,如果把一棟樓的維護結構向外(根據設計資料可以方便計算出)的傳熱量也作為基礎費用的一部分(通過測試),相當于對首層、頂層、邊角等“不利”住戶進行了修正,這樣是比較符合建筑客觀傳熱實際的,這兩個問題的合理解決有利于收費的公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