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計建成地熱供暖能力占全國常規地熱供暖的30%,年可替代標煤67萬噸
加速進軍太陽能、生物質能等領域,實現新能源集成利用
從北京城區往南約120公里,即到達華北首座“無煙城”——河北省雄縣。
供暖季,雄縣幾乎見不到冒著黑煙的大煙囪,這是因為該縣縣城95%以上的供暖需求由地熱能供應,基本消滅了傳統的燃煤大鍋爐。60攝氏度以上的熱水從地熱井里流出,經過地面換熱站取熱后,再回灌到井里重返地下,取熱不取水。
就是這樣一座默默無聞的小城,由于豐富的地熱資源和中國石化新星公司的重兵布局,在全國叫響了名號。2013年2月,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黨組中心組學習會在新星公司雄縣地熱項目現場召開,會議要求發揮好中國石化上中下游一體化優勢,把地熱開發利用業務放到更高層次去規劃和實施。在依托新星公司專業力量組建國家地熱能源開發利用研究及應用技術推廣中心的基礎上,2014年2月,國家能源局又在雄縣召開全國地熱能開發利用現場會,明確要求總結推廣“雄縣模式”,在全國大力開發地熱能。
在轉型中探索新路子,進軍地熱實現“開門紅”,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卓有成效
地熱資源是一種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儲量大、分布廣,具有清潔環保、用途廣泛、穩定性好、可循環利用等特點,是一種現實并具有競爭力的新能源。
新星公司黨委書記徐向榮表示,發展新能源是公司在轉型過程中不斷探索找到的一條新路子,契合保護碧水藍天、增進百姓福祉的現實要求。
2006年,他們在充分研究國內地熱市場現狀和借鑒國外成熟發展經驗的基礎上,與冰島恩萊克斯公司共同投資組建中外合資企業——陜西綠源地熱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由此開始與國內外政府、社會各界在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各個領域開展廣泛合作。
咸陽市地熱供暖項目翻開了中國石化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第一頁,到目前已有6萬多戶居民因此受益,咸陽也榮獲“中國地熱城”和“全國十佳宜居城市”稱號。
2009年8月,新星公司與雄縣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華北地區綠色“無煙城”。他們對雄縣12.1平方千米城區進行整體規劃,建立多井集輸、井站聯網、采灌結合和綜合管理的集中聯網式區域供熱系統,得到廣泛認可,并在各地推廣。
此后,新星公司還成功開發了陜西武功縣,河北容城縣,遼寧盤錦市,山東商河縣、樂陵市,河南濮陽市等地市場,與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調局及河北、廣東、四川、山東、遼寧、內蒙古等省(區)有關部門、地方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地熱項目開發進展順利。
與此同時,新星公司積極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走向碳金融市場、碳資本市場和碳資產市場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2012年3月,“陜西省咸陽市地熱供暖”項目通過CDM(清潔發展機制)公示,成為全球首個通過聯合國CDM注冊的地熱集中供暖項目,標志著中國石化成功踏入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綠色低碳的國際化實踐中邁出堅實的一步。截至目前,新星公司已通過聯合國核定的CDM項目減排量達162萬噸CERs(核證減排量),有14個CDM項目已在國家發改委備案。
市場布局由點到面,地熱供暖能力達到2322萬平方米;探索工業余熱民用化經驗,助力大氣污染治理
集團公司黨組中心組學習會召開后,新星公司地熱發展進入嶄新階段。
在集團內部,新星公司分別與勝利油田、中原油田、江漢油田等簽署地熱資源與油田污水余熱開發利用戰略協議。在地熱資源富集區,與河南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吉林省、安徽省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河北保定等12個市、河北雄縣等17個區(縣)簽訂合作協議。在國土地礦系統,與北京、河南、青海等省份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簽署地熱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一座座地熱站相繼建成,一股股暖流蔓延至千家萬戶,地熱產業迸發出蓬勃生機。截至今年一季度,新星公司地熱供暖能力達到2322萬平方米,擁有地熱井251口、換熱站142座,占全國常規地熱供暖的30%,年可替代標煤6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70萬噸。
與此同時,他們還加快核心技術研發,取得“砂巖地熱尾水經濟回灌系統”等4項專利,處于國內技術領先水平。
除常規地熱開發外,新星公司還將目光投向余熱城市集中供暖項目。
東光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長期以來城市居民供暖主要依靠小型煤鍋爐和地熱直采分散供熱,城區內無統一大型市政供熱管網。過去每到冬季,保居民供暖都是當地政府最頭疼的事。
2013年3月,該縣政府特許新星公司所屬綠源公司負責縣城集中供暖項目。綠源公司利用東光化肥廠余熱資源解決集中供暖問題。項目一期于2014年11月15日正式投用,東光縣4000余戶家庭用上工業余熱供暖。預計二期全部建成后,可滿足該縣城區200萬平方米建筑供熱需求,年可替代標煤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4萬噸,相當于植樹130平方公里。
新星公司副總經理、綠源公司董事長劉世良說:“這是我們在河北省打造的又一示范工程,其意義在于探索了工業余熱民用化的經驗,為地方政府治理大氣污染提供有益借鑒,為中國石化新能源產業發展開辟新的領域。”
橫向上從單一地熱能向多種熱能利用方向發展,進入余熱和廢熱利用領域;
縱向上延伸產業鏈,從供暖向發電、現代高效農業等方向發展
近期,新星公司立足地熱開發、余熱利用,積極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橫向上從單一地熱能向多種熱能利用方向發展,進入油田、鋼鐵、煉化等余熱和廢熱發電、供暖領域;縱向上延伸產業鏈,從供暖向發電、現代高效農業等產業方向發展。
在河南南陽,新星公司河南油田下二門污水余熱利用項目,利用熱泵提取油田生產污水熱量,為外輸原油加熱、摻水加熱提供熱源,替代原有的燃氣鍋爐,年可節約天然氣480萬立方米。
在河南濮陽,為中原油田老舊小區改造供暖項目,供暖面積34萬平方米。同時,與中原油田商談合作開展普光氣田余熱余壓利用3兆瓦發電項目。
在江浙地區,鎮海煉化乏汽回收及變頻節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全面建成投產;江蘇徐州利國鋼廠15兆瓦廢氣發電項目順利開工建設,今年9月將投產。
在山西太原,新星雙良公司建設的地熱能+太陽能光伏發電新能源集成示范項目,取得“當年組建公司、當年勘探突破、當年開發利用、當年盈利”的不俗成績。
在新疆,新星公司與西北油田合作開展發電三廠30.7兆瓦伴熱項目,實現在西北地區的新突破。
在海外,新星公司控股的中地海外公司在埃塞俄比亞建成203兆瓦風電項目,“走出去”發展新能源開始起步。
同時,他們還完成了太陽能、生物質能和風能產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專題調研,配合河北辛集開展了利用深層地熱能、污水余熱、工業余熱、太陽能新能源集成示范基地建設前期工作,承擔著國家能源局委托的“十三五”地熱發展規劃編制任務,并著手建立與新能源專業公司發展相匹配的體制機制。
“我們的目標是建成中國石化新能源專業公司,預計到2020年公司地熱、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能源業務的銷售收入達到100億~150億元,占到總收入和利潤的半壁江山,成為國際知名的綠色能源公司。”新星公司總經理張召平說。來源:中國石化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