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半年來成為熱詞,而我們大多看到的“互聯網+”是制造業的去做電商,結果網絡成了甩貨及爭相競賣的場地,其所謂“互聯網+”的O2O,結果是開通了微信、微博,交給員工發段子。

到底什么是“互聯網+”?它的本質是什么?“國際論壇周”上袁清給出了他的答案。他說,“互聯網+”即是關系及智能的連接方式,關系是人與人、人與信息、人與服務、人與場景、人與未來的連接,智能即通過計算機的連接,實現分布式、零距離、關系的構建與連接,融匯了人的智能。當下“互聯網+”,要特別理解“移動互聯網”技術背后的驅動力,關注“人、事物、數據、流程”構成的“萬物互聯”,而更為重要的是“萬物互聯”倒逼下的企業戰略轉型和“商業模式”的重構。
“國際論壇周”上袁清又用“互聯網+”的“三重境界”形象的演繹了“互聯網+”。袁清把“互聯網+”的“第一重境界”定義為“工具化”,即運用電商平臺,企業、組織+互聯網,以打破更多的信息對稱,打破時空,以順應80后為主體這一新興消費群體消費模式和行為的改變,研究“沙發跟蹤”的新形態,制造和引導新的熱點需求。
“第二重境界”——“思維化”。開掘消費者的價值創造力,關注顧客主張。“跨界融合”、“重塑結構”、“開放生態”,用此互聯網的精神顛覆和重構新商業生態。組織去中心化,信息的民主化,參與的民主化。
“第三重境界”——“人文化”,弱關系的社會里,應重構契約和信任關系。“互聯網+”的境界在于對消費者的正心誠意,真誠側怛,秉承利他思維,時刻保持對消費者的敬畏和虔誠之心。
“互聯網+”下,消費者的旅程在改變,企業戰略的轉型迫在眉睫,戰略層面、業務層面、職能模式、戰術項目等等,這些涉及企業的發展方向、愿景、盈利系統、價值鏈都需要有一個顛覆性,脫胎換骨的改變。
“商業模式”的重新建構“互聯網+”時代,比任何時候都來得重要。過去成功企業的DNA包含產品、技術、團隊、現金流等,而今天商業模式的可擴充性,清晰的盈利模式已是當其時。“商業模式”涵蓋價值主張、產品定位、模型、能力、控制,而這其中價值主張發展當其中,產品的定位是根本。所謂價值主張在營銷中也稱之為“價值觀營銷”,在產能過剩,產品物性相近的市場環境里,你對顧客的“同理心”,所產生的“顧客讓渡價值”和構建的“強關系”是重要的“輕資產營銷”,這些“輕資產營銷”已成為今天營銷的王道。
5年前,袁清創建了營銷界“CI與CS”、“賣點與買點”、“需求與欲望”、“洞察與動察”的“新營銷哲學”。“國際論壇周”上,袁清針對“互聯網+”的時代,豐富包括“業種與業態”、“痛點與癢點”、“資產與資本”、“品質與品類”的“新營銷哲學”。這多少詮釋了他“系統環境特征、新發展要素變化、邊界系統反饋”的營銷模型。
“業種與業態”,“業種”是傳統產業的分類,而“業態”是顛覆了產業邊界,植入了服務或跨界了另外一個產業類別。例如,“呷哺呷哺”和“海底撈”都是做火鍋的餐飲店,而“海底撈”則融入了更多的精致服務的業態。
“痛點與癢點”,企業的營銷是要著力解決客戶的“痛點”,因為“痛點”才有商業機會,也因為解決的“痛點”打破了產品的信息對稱,因而把產品賣出去了或賣出了好的價錢。而今天解決“痛點”已不能使企業可持續的發展,企業必須在解決“癢點”上制造新的消費需求。過去的諾基亞是定義為“手機”或解決了消費者的“痛點”,而蘋果顛覆了手機定義,直接將“移動娛樂終端”的消費者“癢點”開挖出來了。
“資產與資本”,傳統企業的資產比如說廠房、設備等,而“互聯網+”的時代,商業模式、品牌、智力等資本已經成為企業重要的發展要素。資產是現值,而資本有更多的估值,其中智力資本中又包括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關系資本,這些涵蓋企業價值觀、企業哲學、企業精神的智力資本一旦被激活,力量無限。
“品質與品類”,“互聯網+”時代,極致的產品是企業發展的基礎。袁清也曾撰文說,“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過程中,還有一道“中國質造”,而在今天快速迭代的產品市場和企業競爭加劇的市場環境中,僅僅有質造的產品品質還不夠,還需要有營銷的“品類切割”,即尋求企業細分市場的利基優勢,以改變與較大品牌的力量對比。“洋河藍色經典”用“綿柔型”品類,建材類森拉特散熱器用“精質”品類,百德用“功能木門”品類,都是用“品類”開拓市場的有效探索。 來源:慧聰供熱采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