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愛社會慈善事業,積極回饋社會。

運行人員仔細檢查供熱管網。

緊張有序的工程施工現場。
“對于供熱企業來說,每年的供熱季就像是一次期末大考,如何給市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考出讓政府滿意,用戶認可的成績,在于平時是否努力、工作是否到位。”在濟寧四和供熱有限公司總經理邢金成的眼里,每個采暖期之后時間都是“大考”前的“預習和復習”時間,必須下真功夫。為此,多年來四和供熱公司始終將“為你服務,我們在路上”作為企業發展的根本,用堅實的技術能力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扎實做好了各項安全保障工作,使得每年“供暖季”大考都取得了優異成績。
從零開始十四年砥礪耕耘成為行業領頭羊
2002年,濟寧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可到了供暖季節,新城區與老城區卻一下變成兩個世界:新城區已經實現集中供暖,溫暖如春;而老城區內,各單位的小鍋爐、居民家中的小煤爐爭相聳立,不但能源浪費驚人,還因此產生了大量的安全問題。市政府審時度勢,科學決策,2002年6月,濟寧四和供熱有限公司掛牌成立。然而,一道道“難題”擺在四和人面前:老城區地下水、電、煤氣管道縱橫交錯、排布復雜,給暖氣管道施工帶來巨大難度。施工部門一家一家協調、規劃,既要找到最為合理的路線規劃節省工程開支,又要保證不對既有設施管道造成影響,還要保證最快的施工進度、減少對市區道路交通的壓力。邢金成親自掛帥帶領技術小組深入到大街小巷,設計方案、制定計劃,克服各種困難組織施工,給廣大市民尤其是老舊片區百姓送去了一個個春意盎然的冬天。
十四年艱苦耕耘,今天的四和供熱已經建設成為集城市供熱生產、運營,市政工程設計、施工,新能源供熱技術研發、應用,資本運營及現代服務業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擁有4個分、子公司,所轄換熱站300余座,累計鋪設供熱管網460千米,供熱開發總面積達到1700萬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6.9億元,供熱規模、供熱實力均居山東省公用供熱行業首位,成為山東省內集中供熱節能降耗標桿企業,順利通過了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職業健康安全”三個體系一體整合認證。2015年4月,四和熱力順利當選山東省燃氣熱力協會常務理事單位,并被推選為山東省燃氣熱力協會安全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單位和山東省燃氣熱力協會企業管理與信息工作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單位,成為濟寧市唯一入圍的企業。
加快“智能化”建設昂首跨入精細管理的新時代
隨著供熱面積的增加,四和供熱公司下屬的換熱站也迅速擴張。每個換熱站內的各種設備資料都要進行詳細備案,檔案室內的資料也是越來越多;每次遇到換熱站的維修問題,技術員都要跑到檔案室翻找半天,影響了工作效率。
能不能有一套可以遠程查詢的系統,隨時了解備件所在位置進行快速更換、減少供熱搶修的時間,讓群眾及時用上暖呢?“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為建設一套屬于自己的設備管理體系,他們尋找團隊、編寫方案、測試程序……系統很快建立起來,內容卻還是空白。一個月內,四和供熱20多名技術人員頂著酷暑跑遍了公司所轄的300多個換熱站,一個個設備的查找、錄入、標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艱辛歷程,四和人成功培養出一支自己的“軟件”隊伍,系統的遠程日常維護均可自行完成。
現在通過這套管理系統,四和供熱所轄的300個換熱站中,所有設備的型號、規格、使用時間及標準全部一目了然,在檢查和維修過程中,一旦發現需要對設備進行維修更換,一線技術人員可以通過手機遠程登錄系統進行查找,迅速找到距離最近的備件存放地點,直接從備件存放點取回備件進行維修,不需要費工費時的回到檔案室翻找維修記錄,大大縮短維修時間。
目前,該公司所轄的300余個換熱站全部完成了智能化升級。每個換熱站內都安裝有監控探頭和數據傳感器,在遠隔百里之外的控制中心,值班人員不但可以視頻監控換熱站內的日常運行和安全狀況,還能根據傳感器上傳的實時數據資料進行運行分析和故障預警,將大故障化為小故障、小故障變成沒故障。智能換熱站還擁有一個聰明的“大腦”,通過遍及站內外的傳感系統,控制中心可以直接獲取室外的實時溫度,并根據溫度變化調解自身負荷,使系統始終運轉在最為節能的區間內。通過智能換熱站的建設,四和人結束了人力巡檢的粗放式管理時代,跨入精細化管理的信息化新格局。
化被動為主動打通供熱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為打造屬于自己的供熱服務品牌,2014年四和供熱在全市率先注冊建立“暖一城”5668060熱線服務品牌,建立熱線呼叫中心和服務信息系統,實現與12345市長熱線、12319市住建局熱線的無縫對接。根據人口密度與服務區域,四和供熱公司在城區合理設置服務大廳4個、服務窗口20余個,各服務窗口保持全年無休,高峰期日均接待量可達3000余人次,成為濟寧市供熱行業便民服務窗口最多的企業。冬季采暖期率先實行120天2880小時不間斷工作制,從每年的11月1號到次年4月1號,“暖一城”熱線為群眾提供24小時客戶服務。供熱服務理念由“坐等顧客上門”轉變為“主動聯系群眾服務上門”,在采暖報裝工作中,不再等待用戶來報裝,而是積極聯系社區居委直接到現場去幫助用戶填寫信息。收費工作方面,為避免近年來城市集中供熱收費時間緊張引起的用熱戶繳費不便,通過各類媒體與用戶進行溝通,并借助服務進小區活動,多渠道、多層次地與用戶進行面對面溝通,將夏季提前繳費新舉措宣講到位,得到了廣大用戶一致贊譽。
與此同時,四和熱力緊跟時代變化,充分利用現代社交媒體平臺構建新型服務網絡,開通了“四和供熱公司”微信公眾平臺,構筑了基于微信平臺完善的“溝通反饋”機制。客服部門接獲市民報障后,將報障時間、地點、聯系方式等信息使用微信平臺進行發送,確保報障信息及時準確送達。維修完成后,技術人員將維修結果發送給指揮中心,指揮中心再將結果反饋給客服部門,由客服部門向報障群眾反饋維修信息和維修結果。
經過多年建設,四和熱力已經建成“報障、維修、反饋”一體的維修服務網絡“暖一城”熱線,實現了供熱報修調試“不反彈、不復發”,用戶供熱滿意率調查連續多年居于濟寧市同行業首位。
節能減排“新常態”下的新能源擴展戰略
近兩年以來,四和人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了。“作為國有企業,不能只滿足于創造經濟效益,更要肩負起社會責任,為節能減排防治污染,實現‘藍天碧水’做出應有的貢獻。”邢金成總經理的一番話堅定了企業能源改革、節能減排的信心。
為真正做好“開源節流”,他們一方面在“開源”上做文章,結合濟寧當地實際,積極進行新能源開發;另一方面對現有供熱管網進行技術改造升級,對新建管路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規劃,盡一切可能降低能耗,實現能耗“節流”。
除了“早期介入”外,四和供熱公司對供熱管道堅持技術升級。早在2014年,他們就率先在汶上分公司試點采用了先進的“分布式變頻”供熱模式。對供熱管道難以鋪設,又有集中供熱要求的小區,四和供熱根據各小區所處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全市首個“空氣源熱泵”集中供熱小區建設,全市首家中水源熱泵投產使用,完成土壤源熱泵、地表水熱泵等新一代清潔能源的供熱技術儲備。其中曲阜、汶上兩個利用污水處理余熱作為能源供熱的“中水源熱泵”項目已順利投產,制熱系數達到驚人的1:5,遠超傳統煤炭制熱效率。每年能夠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0噸,氮氧化物排放10噸,煙塵排放120噸。
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形式下,群眾對經濟效益與環境改善的協調性有了更高要求。為適應新趨勢,實現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同頻共振,四和供熱提出了更加宏偉的建設目標,將充分利用濟寧市現有能源優勢大力開發新能源供熱項目,未來3年內實現新能源供熱面積開發600萬平方米,還濟寧人藍天碧水,送濟寧人溫暖冬天。 來源:濟寧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