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濟南熱電“智慧熱網”服務管理平臺看到,大屏幕上各條汽、水管網運行工況清晰可見,35臺不同噸位鍋爐的運行參數一目了然,并時時閃爍變換。濟南熱電供熱調度中心主任辛建平說:“目前,濟南熱電各熱網已提升供水溫度,如建水南線一次管網供水溫度已提升至73℃左右,回水溫度在42℃左右,完全能夠確保用戶室溫達標。”
據濟南熱電數字信息中心設備處處長史凱介紹,濟南熱電“智慧熱網”調度系統,掌握著濟南熱電24個熱源點、900余個換熱站、24條熱水線和3條蒸汽線的供熱工況,可以調配公司所屬79臺鍋爐的運行,覆蓋6000多萬平方米的供暖用戶。
據悉,為實現供熱的從容科學調度,濟南熱電與市氣象局全力協調配合,利用天氣預報,提前預判未來一周的溫度變化趨勢,調用十幾萬條歷史同期的供熱溫度參數,經過“云數據”后臺分析匹配,制作出各小區的最佳供熱溫度曲線,把經驗供熱推向了科學數據供熱的層次。
當出現降溫情況時,“智慧熱網”將各小區的供水溫度提前24小時自動下裝到換熱站控制系統當中,在寒流來臨之前,就將暖流送至用戶家中。“智慧熱網”不僅僅是單純的遠程監控、數據上傳、流量平衡,更重要的是有著類似于“人”的“智慧”,可以提前蓄熱,以御寒風。
“在‘智慧熱網’系統投運之前,最讓供熱人頭疼的就是數據采集和熱網平衡調整。以前,各熱源廠和換熱站的運行參數全憑人工采集,不但耗時費力,而且誤差較大,數據匯總一般需要1—2天時間,根據這些滯后數據進行熱網平衡調整,結果往往‘差之毫厘 謬之千里’?,F在,各種運行參數應用‘云’技術采集上傳,通過大數據分析和先進算法匹配,實現自動調節,只需幾人輕點鼠標,幾小時內即可完成參數采集”,史凱說。
濟南熱電秉承“智慧供熱”的理念,通過“云共享”等虛擬化技術手段,打破了以往熱電廠、管網、換熱站和居民室溫檢測四套系統間的壁壘,實現了“數據共享”、“后臺公用”。利用物聯網和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和供熱運行的大數據,綜合管理、分步分析,細化指標、提升服務,實現了“經驗供熱向數據供熱的跨越”、“均勻供熱向均衡供熱的轉變”、“基本服務向舒適供熱的提高”。
在盧浮公館1號樓2單元張大爺家,記者看到,通過室溫控制面板,室內溫度顯示在21℃。據盧浮公館片區溫暖服務員鄭志奎介紹,以前一到供熱調試期,人就全派到各個站點去了,通過手動反復調整閥門來均衡流量,耗時費力很難見效。“以前最怕變天,因為氣溫一有變化就需要去調,還經常出現戶與戶之間冷熱不均的現象。”如今,通過智慧熱網服務管理平臺,不管居民家中如何調整,整個小區熱網始終保持在動態平衡狀態,除了提前預判調節,還可根據室外溫度隨時調整運行狀態。 來源: 東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