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團領導親臨一線檢查管道檢測情況

檢測人員正在使用超聲波儀檢測管道外壁

檢測人員雪地檢測現場

夏天,檢測人員冒著高溫進行檢測

檢測人員克服場地泥濘堅持檢測

檢測人員抬著60公斤的爬行器沿線檢測
為此,在穩扎穩打、推進管網建設的同時,合肥熱電特地成立了專業檢測管網焊口的無損檢測室,先后投資300萬元,購置各類“高精尖”檢測設備,組建專業人才隊伍,對集團所有管網工程展開了配套式的“體檢服務”。在醫院,醫生為病人拍片以判斷病情;在檢測室,工作人員對焊口拍片以檢測質量。4年來,他們已拍下了20余萬張檢測底片,檢測管線總長度150公里,完成80多個項目的探傷作業。他們是供熱管網的“貼身護衛”,無時無刻不在守護著管網的健康與安全。
見微知著
焊口底片剖析管網健康
何謂無損檢測?顧名思義,無損檢測是利用物質的聲、光、磁和電等特性,在不損害或不影響被檢測對象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檢測被檢對象是否存在缺陷,從而達到檢測對象質量的嚴格控制。成立無損檢測室,既能提高管網質量控制標準,也能為今后運行提供安全有力保障,還避免了第三方檢測帶來的潛在不利影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設備,對于檢測人員而言,就是如虎添翼般的“利器”。說起爬行器與超聲波儀,大部分人可能都會覺得有些陌生。但對于合肥熱電的檢測人員而言,這兩項設備可是他們最可靠的“好伙伴”,也是“望聞問切”的好幫手。前者好比快速靈敏的“電子掃描儀”,每根管道都是它的“掃描”對象:通過探入管道內壁的電子攝像頭,爬行器可對焊口位置進行定位與鎖定,最終實現即時拍攝和成片。由于體形輕便、便于操作,后者更是檢測人員眼中不可或缺的“必備醫療包”,它可發出超聲波檢測管道外壁,根據波形曲線的變化幅度判斷管道是否“帶病運轉”。“外科體檢”可以通過經驗當場進行判斷,“內科體檢”就要通過底片進行觀察。底片就好比醫生為病人拍攝的X光片,需要處理后才能進行準確的觀察分析。
“暗室”作為專門的“體檢中心”,專門負責處理、分析底片,在暗室,必須確保嚴格的無光操作。在檢測工作開始前需在暗室里將未曝光的底片放入暗袋,檢測工作完成后回到暗室從暗袋中取出底片,通過洗片、晾片、烘干,經歷一系列復雜的程序后,底片呈現出清晰、直觀焊縫影像。評片過程中,如焊口有條渣、未焊透、未熔合等現象時,相關位置就會顯現黑點,這說明焊口質量存在問題;沒有黑點,則說明焊口質量合格。此時方能出具報告,有問題的底片則當即向施工單位進行反饋,要求返修,二次檢測合格后,才能將底片裝入“檔案袋”,放入檔案室妥善保存。推開檔案室大門,20萬張底片已經按工程項目、檢測時間分類放好。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底片,在熱電人的生花妙筆之下,卻寫出了“服務社會、造福民生”的大文章。
竭誠奉獻
“貼身護衛”守護管網安全
隨著集團供熱工程如火如荼地發展,集團供熱管網已經實現了合肥主城區的全覆蓋,并向肥東、長豐等縣域地區進行了再度延伸,然而,每一項管網工程的背后,都有著檢測人員辛勤的汗水,每一項管網工程的施工現場,都有著他們辛勞忙碌的身影。今年年初,在長豐,崗集江淮汽車配件工業園供熱管道工程三標段同時開工;在濱湖,杭州路管網工程同期鋪設。為了趕工期,保進度,檢測隊員們不得不起早貪黑,通宵達旦,來回奔波在合肥的南北之間,連夜苦戰之下,終于圓滿完成了檢測任務。望江路供熱管網與銅陵路管網的連通工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施工節點,但由于地處鬧市,檢測時間只能集中在凌晨1點到6點的短短5個小時。檢測人員二話不說,沒叫一聲苦,沒喊一聲累,連續11天披星戴月,挑燈夜戰,最終成功攻克了該處節點,使施工得以繼續順利進行。為了不影響管網建設施工進度,同時也避免與施工焊接相沖突,檢測工作基本都安排在晚上,除此之外,檢測人員還要克服雨雪嚴寒、場地泥濘等不利因素開展戶外作業。而無論檢測到哪里,重達60公斤的爬行器都要“如影隨形”,在管線漫長的情況下,一路抬行之后,檢測人員往往大汗淋漓、氣喘吁吁。但即便如此,一晚上時間,檢測人員平均仍可拍片300~400張,工程高峰期可拍片500余張。處理分析底片之后,第二天的清晨也就不期而至了。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無損檢測室主任梁立斌,將所有時間與精力都奉獻給了檢測崗位。無論是雙休日還是節假日,他都一心撲在工作上,他不在暗室里,就在工地上。他與家人聚少離多,只能把孩子送到中學寄宿;困了倦了就在單位稍事休息,忙的時候甚至顧不上吃一口飯。正是在他的帶領下,4年時間這支檢測隊伍才能無往不利,拍攝下了20萬張的檢測底片。檢測隊員胡慶,盡管已經年近五十,但卻總是“不服老”,總是搶著把最難干、最辛苦的任務攬到自己手上。他的家離公司最近,但為了能隨時趕到施工現場,他甘愿與大伙一起待在集體宿舍隨時候命。由于身體原因,上月胡慶在醫院做了手術,但即便躺在病床上,他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一心一意把工作記掛在心頭,出院的第二天,他就飛奔著回到了工作崗位上。他有一句口頭禪,總是要時時提起:“我是一名老黨員,把工作干好就是我最大的責任。”樸實的一句話,卻充分體現了他的黨員擔當與敬業精神。正是在這些“貼身護衛”的全力守護下,檢測隊伍才能排除萬難,凝聚力量,為供熱管網的“暢通無阻”提供有力保障。
精細管理
長效機制落實管網檢測
檢測是精細活,容不得半點敷衍與差池,否則一個不慎,就會張冠李戴、忙中出錯。因此,每一個工作環節,都是檢測人員全力以赴的“著力點”:在底片“檔案袋”上,項目名稱、項目編號、管線規格、主體材質等焊口信息都進行了詳細標注;在檢測現場日志上,工程名稱、檢測時間、安全情況等檢測情況記錄得清清楚楚;設備維護記錄上,何時使用、何時充電的嚴格落實,最大程度地確保設備的良好運行。但是,精細化管理并非一蹴而就的一日之功,必須以制度化、常態化的強力約束才能進一步地鞏固與拓展。
在不斷地摸索與實踐中,根據集團供熱管網發展實際,合肥熱電編制了《熱力管道無損檢測技術管理手冊》,對檢測工作的方方面面進行了嚴格規定。設備操作規程規定了設備的操作程序及使用注意事項,既容易理解也便于上手;人員管理考核辦法引入了人員的激勵機制,進一步提高了檢測工作的有效性與積極性;質量安全評價細則量化、細化了檢測成效,可以及時糾錯,規范操作;溯源管理制度要求檢測人員通過書面記錄、微信平臺錄入檢測信息,做到有跡可查、有據可依。尤其在管線對接上,制度明確要求焊口需100%檢測且100%合格,檢測不合格的,返修直到合格為止。
為了打造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檢測尖兵,在人員培訓上,合肥熱電更是不遺余力:通過邀請省特檢院專家,設備廠家技術人員為檢測人員上課,進行技術方面的培訓和指導;堅持每年開展檢測技能大賽,通過以賽促學、學做結合的方式,督促檢測人員不斷提升檢測技能和專業水平。目前,檢測室的12名成員均持有國家質檢總局頒發的無損檢測二級及以上證書,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理論知識,堪稱集團管道檢測的行家里手。在經驗老到的檢測人員面前,再小的瑕疵都逃不出他們的“法眼”,只能一一“現形”,安全隱患也被徹底消弭在萌芽之中。
但問耕耘,不問收獲。20萬張底片,不僅為集團管網工程發放了至關重要的“健康證明”,更記載了檢測人員傾注心血、敬業奉獻的奮斗歷程。他們是忠誠堅定的無名英雄,他們為熱電事業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光和熱。合肥熱電將以他們為精神榜樣和力量源泉,全力落實“服務社會、造福民生”的企業宗旨,向“百億熱電”的戰略目標繼續前進。 來源:合肥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