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經濟社會全面向綠色低碳轉型,各個地方是推進“雙碳”工作的重要主體。
地處中國空間地理位置中心的湖北省,肩負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歷史使命。在這一過程中,綠色發展將引領湖北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開創湖北“雙碳”工作新格局。
就此,21世紀經濟報道邀約國內外一批“雙碳”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政府官員和企業家,特推出《首席氣候官·湖北雙碳局》系列報道,探討湖北省和武漢等省內各城市如何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如何推進“雙碳”工作新格局。系列報道第一期,我們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
早在2014年,王焰新提出建設生態型大學。此后,其在掌舵的高校中,啟動碳達峰、碳中和規劃編制,組織召開長江經濟帶“雙碳”研討交流會,并在產學研用創新機制的引領下,成立長江流域碳中和產業技術創新中心,2022年9月,啟動國家深部零碳能源資源技術創新中心的籌建工作。
王焰新。資料圖高校肩負“雙碳”人才培養重任
《21世紀》:高校在推進“雙碳”工作過程中,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王焰新:概括地講,高校有短期、中期、長期三種作用。
短期來看,可以顯著降低碳排放。高校運營過程會產生碳排放,很多高校每年的排放量都超過5萬噸,高校的碳排放主要來自電力間接排放,如教室的電燈、空調,科研大型設備用電,通過更換節能設備、優化管理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可以很容易節省20%~40%的電力,降低相近比例的碳排放。
中期來看,可為“雙碳”培養專業人才。當下,在“雙碳”產業發展中,人才和技術、資金一起,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瓶頸。高校應肩負起“雙碳”專業人才培養的重任,具體路徑我們簡稱為C、C+、C++。其中,C是指碳中和新交叉學科的設立,如儲能、碳捕集、氫能和碳管理碳金融;C+是指傳統學科向“雙碳”轉型,如車輛工程、能源、電網;C++是針對碳中和的復雜性,在傳統學科轉型基礎上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科技賦能。
長期來看,可引領低碳生活新風尚。高校是社會文化的風向標和文明傳承的引領者,通過方方面面的碳中和教育,把低碳生活理念根植進青年的三觀教育之中,青年又會把這些理念傳播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實現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的共同締造。
《21世紀》:在具體措施和做法上,應該如何推動高校建設碳中和校園,培養創新型“雙碳”人才?
王焰新:大力推進高校碳中和校園建設,首先應試點先行,“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可以作為第一批次率先試點。英國高校2010年前后都制定了碳管理規劃,英國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要求其資助的高校到2050年必須減排80%,美澳等國高校在2015年左右紛紛制定碳中和規劃,這些規劃明確了高校在未來40年左右的碳中和建設、科研和育人目標。
培養復合型創新型碳中和人才,對高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都是重大挑戰。碳中和目標和任務的綜合性決定了碳中和人才培養教育的復雜性,首先要在理念上從傳統單學科教育的教育模式轉向跨學科教育(IDE)。同時,各高校還要探索“碳中和校園生活實驗室”新模式,通過組建跨年級、跨學科的學生團隊和導師小組,師生共同致力于解決學校和社區的“雙碳”難題,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系統學習了科技、工程、財務、管理和法務等多種知識,不斷創新,取得很好的人才培養效果。
武漢低碳發展應發揮科教優勢
《21世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所處的武漢具有“兩江交匯、山水相映”的地理特征,并有國家森林城市之譽,生態固碳潛力大。當前,武漢市正加快打造全球最大的碳金融中心。在你看來,武漢如何利用現有資源,打造碳中和示范區,助力低碳發展?
王焰新:自2012年底武漢獲批我國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以來,城市低碳建設成果顯著,獨具特色,具有示范和引領效應。近期,武漢市搶抓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落戶武漢的機遇,系統提出了武漢市建設全國碳金融中心行動方案,為武漢市碳中和示范區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武漢還應充分發揮自己的科教優勢,做好兩個方面的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
一要在技術為王的碳達峰、碳中和時代,做好關鍵共性科技的有組織科研,也就是聚焦碳達峰、碳中和重點領域,系統謀劃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科技創新鏈條的各項任務,以湖北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新型研發機構為建設載體,組建核心共性關鍵技術科技創新聯盟體。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大企業在重點科技項目形成、組織和資金配置等方面的參與度和話語權,更好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
二要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加快發展湖北省綠色產業,以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為試點,開展全市綠色產業統計核算工作,充分發揮武漢東湖高新集團節能環保龍頭企業優勢,構建以生態修復為核心競爭力的綠色產業體系;推進長江國際低碳產業園建設,孵化和培育綠色低碳產業項目落戶武漢,著力打造帶動上下游的綠色低碳高新技術產業鏈;以全國碳金融中心建設為契機,創新碳金融服務,助力全市產業綠色轉型,在全省重點區域建立各具特色的低碳產業園,引入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新能源汽車等生產企業。
《21世紀》:從數據上來看,當前湖北省在全國綠色產業示范基地、綠色園區建設、綠色專利發明上,在全國范圍內占比較小。湖北應該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如何構建綠色產業體系來促進低碳發展?
王焰新:湖北省政府高度重視綠色產業的發展,近年來出臺了多項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氫能產業等領域已經走在全國前列。但從整體上看,湖北省綠色產業在全國范圍占比較小,與發達地區差距較大,也與湖北省科教大省的地位不匹配。
為了實現“雙碳”目標,提高湖北省綠色產業的競爭力,應該在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是積極開展綠色產業調查統計,摸清家底。由于綠色產業范圍與現行的國民經濟統計分類不一致,湖北省當務之急是要在全國率先開展綠色產業統計核算工作,全面掌握全省綠色產業的現狀、優勢和短板。
二是盡快出臺全省綠色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明確戰略定位和目標。當前,湖北省在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氫能產業、生態修復和綠色咨詢等領域具有較好的基礎,但競爭力不明顯。要盡快出臺總體規劃,明確綠色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發展路徑,協調各地區各部門形成政策合力,促進綠色產業快速發展。
三是大力支持綠色產業相關技術創新。世界產業變革歷史經驗表明,技術創新是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湖北省要采取“揭榜掛帥”等方式推動綠色產業領域的技術創新,特別是在一些卡脖子的關鍵領域要有突破。
四是強化人才集聚與培育。為綠色產業高層次人才科研項目設立專項基金,實施若干重大科研項目,培養復合型科技創新人才。深化產教融合,對高等院校和相關科研單位綠色產業方面的人才培養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1世紀》:你和你帶領的團隊,在突破這些瓶頸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焰新:僅從我個人所從事的研究工作來講,目前主攻兩大方向。
一是地熱能源的勘查與開發利用。地熱是一種很好的清潔能源,且用途多,包括發電、供暖等。目前,我們已與山西省地質局在大同盆地發現一處2千米以淺、溫度達170℃的高溫地熱資源。這是我國中東部第一次在如此深度上發現的高溫地熱資源,非常難得、令人鼓舞。
二是環境修復技術。在地下水的修復上,我們正在研發一項具有變革性意義的技術,用于處理埋深較大、區域性分布的地下水污染治理。針對這種污染,傳統的PRB(可滲透性反應墻)技術或PAT(抽出處理)技術都較難處理。我們提出“取法自然”的技術方法,逆轉污染物的遷移過程,即通過人工調控,將對環境友好的試劑注入被污染的地下水區域,再通過人工調控和抽排水的組合,將污染物固定在地下含水介質,并將干凈的水抽出地表、實現安全利用。目前,我們圍繞這一變革性技術正在承擔一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預計2-3年左右完成研發工作,并在一些場景展開示范應用。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劉珩、魏海勇對本文亦有貢獻】
(作者:陳紅霞 編輯:李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