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統計,近期有1份國家級+9份地方“雙碳”方案計劃出爐。國家能源局印發《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行動計劃》,風電、光伏、儲能等領域標準體系將進一步完善。
相關閱讀:
“雙碳”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長,多個地區的“雙碳”文件中明確了風電光伏裝機目標。
海南省
到2025年,新增光伏發電裝機400萬千瓦,投產風電裝機約200萬千瓦。
陜西省
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8000萬千瓦以上。
天津市
到2025年,全市投產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容量超過800萬千瓦。
江蘇省
到2025年,全省光伏發電裝機達到3500萬千瓦以上。
到2025年,全省風電裝機達到2800萬千瓦以上。
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9000萬千瓦以上。
北京市
到2025年,太陽能、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80萬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積達到1.45億平方米左右。
到2030年,太陽能、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左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積比重約為15%。
此外,煤電轉型也是“雙碳”目標實現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內蒙古指出,將發布實施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北京市明確,非應急情況下基本不使用煤炭。江蘇省明確了供電煤耗目標,“到2025年,煤炭消費占比下降到52%左右,煤電裝機占比下降到50%左右,煤電機組供電煤耗下降至290克/千瓦時左右。”
核電方面,海南省除了要加快推進昌江核電二期、昌江多功能模塊化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建設,還將適時推進浮動堆示范建設和新建核電項目選址工作。江蘇省將在確保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加快規劃建設連云港千瓦千瓦級核電基地,積極穩妥推進綠色核能供熱示范項目。
01
國家能源局印發《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行動計劃》
工作目標
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較為完善、可有力支撐和引領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能源標準體系,能源標準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標準組織體系進一步完善,能源標準與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良好互動,有效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節能降碳、技術創新、產業鏈碳減排。
——建立完善以光伏、風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標準體系,研究建立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標準體系,加快完善新型儲能標準體系,有力支撐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分布式能源等開發建設、并網運行和消納利用。
——制定一批新興技術和產業鏈碳減排相關技術標準,健全相關標準組織體系,實現能源領域碳達峰產業鏈相關環節標準全覆蓋。
——修訂一批常規能源生產轉化和輸送利用能效相關標準,提升標準要求和水平,助推和規范資源綜合利用、能效提升。
到2030年,建立起結構優化、先進合理的能源標準體系,能源標準與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緊密協同發展,能源標準化有力支撐和保障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
重點任務
(一)大力推進非化石能源標準化
(二)加強新型電力系統標準體系建設
(三)加快完善新型儲能技術標準
(四)加快完善氫能技術標準
(五)進一步提升能效相關標準
(六)健全完善能源產業鏈碳減排標準
02
《海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
總體目標
在能源結構清潔低碳化、產業結構優質現代化、交通運輸結構去油化、城鄉建筑低能耗化,海洋和森林碳匯貢獻、低碳技術推廣應用、低碳政策體系制度集成創新等方面,加快形成一批標志性成果,走在全國前列,爭做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優等生”,在國際應對氣候變化交流中展示出海南靚麗名片。
到2025年,初步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與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碳排放強度得到合理控制,為實現碳達峰目標打牢基礎。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至22%以上,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0%以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目標,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繼續下降。
到2030年,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清潔能源島建設不斷深化,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不斷健全。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提高至54%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相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可再生能源
到2025年,新增光伏發電裝機400萬千瓦,投產風電裝機約200萬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比重達55%。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資源充分開發利用,發電裝機比重達75%,低碳能源生態系統初具規模。
著力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風、光、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高效安全、積極有序發展核電,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堅持分布式與集中式并舉,加大分布式光伏應用,推廣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按照農光互補、漁光互補、林光互補模式有序發展集中式光伏,配套建設儲能設施。積極發展海上風電。
推進城市垃圾和農林廢棄物等生物質發電建設。建立制氫、儲運氫及用氫的全產業鏈,打造一區(氫能產業先行示范區)、一環(全島場景應用示范環)、多點(氫能產業發展落地平臺)的氫能發展路徑。
探索推進波浪能、溫差能等海洋新能源開發應用,在海島開展多類型新能源集成利用示范。
核電
加快推進昌江核電二期、昌江多功能模塊化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建設,適時推進浮動堆示范建設和新建核電項目選址工作。
煤電
深度挖掘各類機組調峰潛力,大力支持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
氣電
有序發展天然氣發電工程,鼓勵發展天然氣冷熱電三聯供分布式能源項目,重點建設洋浦熱電、海口氣電、三亞西氣電、海口氣電二期、三亞東氣電等氣電項目,在重點園區適時建設分布式天然氣綜合能源站。
農村清潔化用能
加快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的應用,開展示范項目建設,在有條件地區推行整村試點,探索適合海島農村電氣化和零碳用能新模式。發展節能低碳農業大棚,推廣節能環保灶具、電動農用車輛、節能環保農機和漁船,持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基本實現城鄉供電服務均等化,提升農村用能電氣化水平,積極推進農業生產、村民生活等領域電能替代,鼓勵居民炊事、衛生熱水等以電代氣。打造瓊海市會山鎮加略村和瓊中煙園村綜合能源示范村等示范工程。引導新建農房執行節能及綠色建筑標準,鼓勵農房節能改造,推廣使用綠色建材,鼓勵選用裝配式鋼結構等新型建造方式。到2030年,電能成為農村用能的主要方式,占比進一步提高。
充電樁&新能源汽車
到2025年,省內充電基礎設施總體車樁比例確保小于2.5﹕1,公共充電樁方面小于7﹕1,重點先行區域充電網絡平均服務半徑力爭小于1公里,優先發展區域小于3公里,積極促進區域小于5公里。
加快構建統一的海南省充換電一張網服務與監管平臺,到2022年,組建海南省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運營公司,打造海南充換電基礎設施運營平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在全省存量汽車和新增汽車中占比明顯提高,燃油汽車退出速度明顯加快、新增規模明顯降低。到2030年,全島全面禁止銷售燃油汽車,新能源汽車占比超過45%,各市縣基本建成一個機動車零排放區。
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建設工程
加快“源網荷儲一體化”重點項目建設,優化整合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資源要素,提高電網與各側的交互響應能力,實現源、網、荷、儲深度協同。
智能輸電建設方面,持續優化主網架,高起點高標準建設500千伏主網架,加快建成投產覆蓋全島的500千伏口字型環網,進一步形成覆蓋全島的“日”字形目標網架結構。在智能配電建設方面,全面推進以故障自愈為方向的配電自動化建設。
在智能用電方面,加快推動“新電氣化”進程,促進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和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積極推進電力需求響應,加強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提升工業電氣化水平,持續提高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效。
在數字化方面,充分發揮能源電力大數據“生產要素”和“算力+算法”疊加倍增效應,以數字電網賦能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到2025年,力爭清潔能源發電裝機、電量比重分別達85%、75%左右,科學合理控制尖峰負荷規模,以智能配電網及智能微網建設為突破口,探索構建源網荷儲體系和市場機制,基本建成新型電力系統示范省。
到2030年,力爭非化石能源裝機比重75%左右,清潔能源裝機比重92%左右,大電網與配電網、微網、微網群協調發展的電網形態基本形成,逐步形成占年度最大用電負荷5%左右的需求側機動調節能力,大幅度提高能源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建成數字電網、全面建成新型電力系統示范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