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 1萬美元的能耗目標
國家
人口
(億) GDP
(億美元) 人均GDP
(美元) 一次能源消耗
(百萬噸標準油) 人均能耗
(噸標準油/人) 中國 13 16507 1270 1386.2 1.07 中國目標 15 150000 10000 3750 2.50 美國 2.83 102081 36071 2331.6 8.24 丹麥 0.05411 1724 31856 18.4 3.40 日本 1.2767 47000 36814 514.6 4.03 德國 0.82532 29773 36075 330.4 4.00 英國 0.5921 19403 32770 226.9 3.83 法國 0.614 17793 28979 262.9 4.28 韓國 0.48824 6052 12396 217.2 4.45 阿根廷 0.3626 1567 4322 62 1.71 巴西 1.8159 6049 3331 187.7 1.03 印度 10.2 4299 422 375.8 0.37
中國若能將丹麥作為典范,實行有效的提高能效的政策,同時考慮到丹麥可挖的潛力,以及氣溫因素,中國最終有可能在2.5噸標準油實現1萬美元GDP的目標,總能耗降至37.5億噸標準油。這些能源中應該有25%來自石油,因為石油產品在能源系統中的作用是其他能源無法替代的,15~20%來自核電,15~20%來自水電和可再生能源,其余約40%的能源需求還需依賴煤炭,約為15億噸標準油,相當30億噸原煤。其實,這并非是一個“目標”,而是全球資源和環境能夠給予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空間。
熱電聯產是丹麥最重要經驗
同樣是GDP超過3萬美元的國家,丹麥是如何將人均能耗將到3.4噸標準油的?其中最關鍵的技術就是大力發展熱電聯產。在丹麥,國家積極鼓勵發展熱電聯產,通過制定高能效標準來遏制發展單純的火力發電機組。在丹麥實現了嚴格的能源環境稅收機制,對于能效不達標的發電系統征收0.1丹麥克朗/ kWh的稅款,對于達到標準的電力免稅,對于可再生能源和超低排放電力,從該項稅收直接進行補貼。這一政策的出臺最終導致全國沒有一個火電廠不供熱,沒有一個工業鍋爐不發電,全國的能源利用效率超過60%,特別是火力發電系統。
中國要達到比丹麥更低的能耗,就需要實現比丹麥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尤其是火力發電系統。目前,中國電力工業的技術發展方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達到丹麥目前的標準。代表中國未來電力工業方向的華能浙江玉環電廠正在建設的2臺國產1000MW超超臨界發電機組,2007年將投產,2期將會再建設2臺機組。玉環電廠機組主蒸汽壓力達到26.25MPa,主蒸汽和再熱蒸汽溫度達到600℃,是目前國內單機容量最大、運行參數最高的燃煤發電機組。該機組熱效率高達45.01%,發電標準煤耗272.9g/kWh,這已經是燃煤火電項目接近極限的效率值了。但是,這一指標對于一個普通熱電機組可以輕而易舉地達到,浙江塖州熱電廠的一臺小型熱電機組,發電標準煤耗僅僅183 g/kWh,能比玉環節約了33%的燃煤。
由于人類生產生活的需求不是僅僅依靠電力就能全部解決問題,在工業生產中需要大量蒸汽,在人民生活中需要熱水、采暖或制冷,這些都可以依靠熱力來解決,若用電解決不但不經濟,而且浪費資源。如何既能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又能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就是要對能源實現“分配得當、各得所需、溫度對口、梯級利用”。將高品位的能量用于發電,發電后的低品位蒸汽用于工業生產或制冷,將汽輪發電機冷凝器的廢熱用于供暖和供應生活熱水。
我們將一臺21世紀最先進的1000MW級超超零界機組和通用工業供熱鍋爐編為一組,與一臺上世紀70年代設計的12MW最普通的單抽供熱蒸汽輪機進行比較;1公斤煤發電,1公斤煤供熱,與2公斤煤熱電聯產進行比較,結果發現熱電機組雖然少發了0.04度電,但熱電機組多供了25.9%的熱,綜合節能效率竟提高了12.42%(見下表)。實際上,1000MW機組還需要600kV超高壓或750kV特高壓輸電,還有逐級降壓等層層損耗才能供應電力用戶,中間輸變電損耗巨大,用戶的終端能耗遠低于中小型熱電項目的就近供電的效率。而熱電聯產如能更靠近用戶,冷卻水余熱可以供應用戶,進一步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70~80%。正因為如此,發展熱電聯產成為世界各國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步驟,成為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排放最行之有效的技術。許多歐洲國家已經完全放棄建設大型火力發電廠,轉而重點發展中小型熱電項目。意大利在經歷2003年大停電后,決定批準在全國建設30個中小型熱電廠方案,而否決了大型電廠的建設計劃。
容量大≠效率高
在長期以來,一個非常奇怪的思維模式如同幽靈在徘徊:“大的就是好的”,認為在中國,規模大就代表著“效率高、環保好和現代化”。小的一定是“效率低,污染大和落后的”。無論電廠,還是電網,都在追求一個“大”字。大家總是在一個單一的生產環節看問題,無法從整個綜合系統層面分析問題,連:“效率高=效率高”這么一個最基本的公式都無法面對。每一個環節都在熱衷于擴大項目規模,擴大投資規模,而不去關注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效益規模。資源代價、環境代價、資金代價最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佳的項目,是不是應該被認為是一個最好的項目?各級政府和企業的答案往往會讓你一頭霧水。
目前在國際上,對項目或產品進行綜合資源規劃(IRP)已經成為評估的核心內容。將項目或產品的全壽命周期,從資源勘探,原料采集、運輸配送、生產制造、營銷使用、回收再利用等整個壽命周期,以及對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等的影響因素進行全程評價,以確定其可行性。熱電聯產不僅節能,而且可以減少小鍋爐造成的污染,完善城市公共設施,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因此被國際社會廣泛支持,也被中國的法律和國家政策所鼓勵。但是,卻不能被中國的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主管機構重視和保護,甚至不能得到應有的公平待遇。
就現時的技術而言,大家必須清楚的認識到這一現實問題:不發展熱電聯產中國的節能目標就不可能實現,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也將無法成為現實,中國的崛起將沒有足夠資源來支撐,和諧社會將只能停留再夢想之中。
縱觀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歷程,人均GDP從1萬到3萬美元對于能源的需求基本沒有變化,而能源需求增長最快的階段是1千至1萬美元階段。英國、法國和德國都是在1980年前后實現GDP人均1萬,此后的能源需求上漲幾乎停止,甚至隨著技術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還有所下降(見下圖)。所以,中國未來最大的挑戰是我們將需要多少能源達到人均1萬美元的目標?
中國有13億人口,任何一個人均指標被這一龐大人口基數一乘,變成為一個讓世界愕然的天文數字。如果中國按照美國的標準達到1萬美元,每人每年消耗8.24噸標準油,屆時中國將達到15億人口,需要能源123.58億噸標準油,折合250億噸原煤;如若按照英法德日的標準達到1萬美元目標,每年人均消耗約4噸標準油,仍需60億噸標準油,折合120億噸原煤,這個數字無論對中國還是世界資源供應能力,根本是難以想象的。在工業化國家中,有一個位居高緯度寒帶地區的國家,人均超過3萬美元,但人均只有3.4噸標準油,而且還認為可以再降低20%,這就是丹麥。丹麥人不僅創造了安徒生的童話,也創造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新童話,成為全世界的楷模。
各國一次能源消耗情況
(億) GDP
(億美元) 人均GDP
(美元) 一次能源消耗
(百萬噸標準油) 人均能耗
(噸標準油/人) 中國 13 16507 1270 1386.2 1.07 中國目標 15 150000 10000 3750 2.50 美國 2.83 102081 36071 2331.6 8.24 丹麥 0.05411 1724 31856 18.4 3.40 日本 1.2767 47000 36814 514.6 4.03 德國 0.82532 29773 36075 330.4 4.00 英國 0.5921 19403 32770 226.9 3.83 法國 0.614 17793 28979 262.9 4.28 韓國 0.48824 6052 12396 217.2 4.45 阿根廷 0.3626 1567 4322 62 1.71 巴西 1.8159 6049 3331 187.7 1.03 印度 10.2 4299 422 375.8 0.37
容量大≠效率高
在長期以來,一個非常奇怪的思維模式如同幽靈在徘徊:“大的就是好的”,認為在中國,規模大就代表著“效率高、環保好和現代化”。小的一定是“效率低,污染大和落后的”。無論電廠,還是電網,都在追求一個“大”字。大家總是在一個單一的生產環節看問題,無法從整個綜合系統層面分析問題,連:“效率高=效率高”這么一個最基本的公式都無法面對。每一個環節都在熱衷于擴大項目規模,擴大投資規模,而不去關注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效益規模。資源代價、環境代價、資金代價最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佳的項目,是不是應該被認為是一個最好的項目?各級政府和企業的答案往往會讓你一頭霧水。
目前在國際上,對項目或產品進行綜合資源規劃(IRP)已經成為評估的核心內容。將項目或產品的全壽命周期,從資源勘探,原料采集、運輸配送、生產制造、營銷使用、回收再利用等整個壽命周期,以及對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等的影響因素進行全程評價,以確定其可行性。熱電聯產不僅節能,而且可以減少小鍋爐造成的污染,完善城市公共設施,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因此被國際社會廣泛支持,也被中國的法律和國家政策所鼓勵。但是,卻不能被中國的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主管機構重視和保護,甚至不能得到應有的公平待遇。
就現時的技術而言,大家必須清楚的認識到這一現實問題:不發展熱電聯產中國的節能目標就不可能實現,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也將無法成為現實,中國的崛起將沒有足夠資源來支撐,和諧社會將只能停留再夢想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