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在集中供熱多年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多熱源環形網的供熱格局,這一格局對于熱源或管網在事故工況下的互補供熱,提高系統的可靠性起到了作用。然而由于在多熱源環形網的并網運行上缺乏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在實際運行中只能通過在主干管上設置閥門,各熱源分片割裂獨立運行,環形管網也用閥門割裂,“環狀管網,枝狀運行”。這種運行方式沒有充分發揮多熱源環形網在負荷匹配方面的靈活性,不能有效降低系統的運行成本。本文針對這一集中供熱系統實現并網運行在設計和運行調度上進行了研究,目前該供熱系統已經按這一運行模式成功投入運行,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1.概述
某市集中供熱系統共有東熱電廠、西熱電廠、南熱電廠、北熱源廠、南熱源廠五個熱源,基本供熱格局如圖1所示。
圖1中,粗線條的分割線為2010年典型工況下各熱源供熱范圍的分界線。從圖中可以看出,除南熱電廠和南熱源廠形成了聯網運行格局外,其余西熱電廠、東熱電廠和北熱源廠的供熱范圍雖有聯絡管線進行連接,但在供熱范圍分割點處均由隔斷閥分離開。由于割裂運行,導致無法充分發揮環形網的輸配能力,更不能有效發揮和匹配各熱源的供熱能力,導致該供熱系統無法應對供熱負荷不斷發展的要求,而且大大降低了供熱的效率,造成供熱成本居高不下。
基于以上考慮,通過多熱源聯網系統打破現有供熱格局的局限性,充分發揮已有熱源的供熱能力,將是保證供熱負荷發展的可行的、也是較為經濟的一種方式。
2.多熱源聯網的系統設計
2.1熱源基本情況
該供熱系統現有兩類熱源,一類為熱電聯產的熱源,一類為熱水鍋爐房的熱源;熱電聯產的熱源包括西熱電廠、東熱電廠和南熱電廠,鍋爐房的熱源包括北熱源廠和南熱源廠。
1)西熱電廠:主力熱電機組為50MW雙抽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2臺,其余為6MW背壓式汽輪發電機組2臺、12MW單抽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3臺;
2)東熱電廠:12MW背壓式汽輪發電機組1臺,12MW單抽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1臺,25MW單抽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1臺;
3)南熱電廠:125萬kW抽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2臺。考慮到南熱電廠與市區主要熱負荷區域高差較大,南熱電廠的蒸汽可以在廠內首站換熱后供出,也可通過DN800的蒸汽管道輸送至南熱電廠供熱首站供出,首站位置如圖1所示。受限于抽汽壓力,輸送至首站的蒸汽量最大約為300噸/時;
4)北熱源廠、南熱源廠:均為35MW高溫熱水鍋爐各三臺。
1.概述
某市集中供熱系統共有東熱電廠、西熱電廠、南熱電廠、北熱源廠、南熱源廠五個熱源,基本供熱格局如圖1所示。
圖1中,粗線條的分割線為2010年典型工況下各熱源供熱范圍的分界線。從圖中可以看出,除南熱電廠和南熱源廠形成了聯網運行格局外,其余西熱電廠、東熱電廠和北熱源廠的供熱范圍雖有聯絡管線進行連接,但在供熱范圍分割點處均由隔斷閥分離開。由于割裂運行,導致無法充分發揮環形網的輸配能力,更不能有效發揮和匹配各熱源的供熱能力,導致該供熱系統無法應對供熱負荷不斷發展的要求,而且大大降低了供熱的效率,造成供熱成本居高不下。
基于以上考慮,通過多熱源聯網系統打破現有供熱格局的局限性,充分發揮已有熱源的供熱能力,將是保證供熱負荷發展的可行的、也是較為經濟的一種方式。
2.多熱源聯網的系統設計
2.1熱源基本情況
該供熱系統現有兩類熱源,一類為熱電聯產的熱源,一類為熱水鍋爐房的熱源;熱電聯產的熱源包括西熱電廠、東熱電廠和南熱電廠,鍋爐房的熱源包括北熱源廠和南熱源廠。
1)西熱電廠:主力熱電機組為50MW雙抽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2臺,其余為6MW背壓式汽輪發電機組2臺、12MW單抽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3臺;
2)東熱電廠:12MW背壓式汽輪發電機組1臺,12MW單抽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1臺,25MW單抽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1臺;
3)南熱電廠:125萬kW抽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2臺。考慮到南熱電廠與市區主要熱負荷區域高差較大,南熱電廠的蒸汽可以在廠內首站換熱后供出,也可通過DN800的蒸汽管道輸送至南熱電廠供熱首站供出,首站位置如圖1所示。受限于抽汽壓力,輸送至首站的蒸汽量最大約為300噸/時;
4)北熱源廠、南熱源廠:均為35MW高溫熱水鍋爐各三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