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金華工業園區供熱現狀和發展面臨的問題出發,分析了熱負荷、投資建設政策、供熱管理及供熱目標與供熱發展的關系,對市場化下的供熱發展動因進行了探討,認為經濟效益是市場化下供熱持續發展的動力,并進一步提出了促進金華工業園區供熱持續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供熱 發展 負荷 效益
1、金華工業園區及供熱發展概況
1.1金華工業園區概況
金華工業園區位于金華開發區的西側,規劃總用地面積28.66km2,分南、北兩區,由金華開發區管委會負責開發建設和管理。工業園區建于2000年1月,現北區已基本開發完成,南區也已開發過半,引進企業達500多家,基本形成了汽車及配件、五金工量具、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紡織食品等特色產業,園區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1.2集中供熱概況
1.2.1 供熱建設概況
金華工業園區集中供熱是通過供熱管網(由集中熱源)為工業園區內工業企業供給蒸汽。
現工業園區內無集中熱源,北區供熱采用園區外的企業----熱電廠蒸汽供熱,熱電廠蒸汽出口壓力0.7Mpa,溫度300度,為過熱蒸汽,到達園區用戶時為0.5-0.6Mpa的飽和蒸汽。北區供熱2000年開始建設,2003年基本完成。投資1600萬元,新建熱網10.7公里,用戶19家,(白天)平均用汽量約22T/h, 2006年年總供熱量109753GJ。受供熱半徑的限制,熱電廠蒸汽難以供到南區,南區需新建熱源供熱。現南區負荷13T/h,由用戶自備鍋爐供熱。
1.2.2 供熱投資建設政策
熱網由政府投資:工業園區的供熱作為配套設施之一,熱網由開發區管委會財政投資,與其他基礎設施一樣配套到用戶廠圍墻外一米,入園企業(用戶)用熱,不需交納蒸汽費用以外的任何費用。
全區域集中供熱:集中供熱范圍覆蓋整個工業園區。不管熱用戶位于園區何處,只要技術上可行,管委會就出資建設管網為其供熱。
同步建設:供熱主干管網建設與園區(道路)開發同步,到戶支線建設與入園用戶基建同步,供熱與用戶生產投運同時,保證入園用戶一投產就能用汽。
1.2.3 供熱運營管理
北區供熱雖然是作為配套設施,但建成后,完成按市場化運營,管委會不參與管理。管委會投資建設的熱網,建成后,無償使用,產權歸熱電廠所有。
1.2.4 集中供熱效益
北區供熱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實現了管委會、供熱方、用熱方的三方共贏。對于熱電廠:增加了總供熱量,提高了供熱經濟性;對于管委會:僅投資1600萬元就對北區實施了供熱,投資少、見效快,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有力地促進了招商引資;而對于用戶:不需投資外網,就能用熱,安全方便清潔高效,是最直接的受惠者。
2、金華工業園區供熱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隨著園區的發展,供熱發展出現了問題:一是北區供熱網損大,供熱經濟效益不理想;二是供熱不能隨園區開發范圍的擴展而擴展,南區因沒有熱源而供不上熱。
2.1低負荷、高網損,供熱經濟效益不理想
供熱是節能的,在煤、油、燃氣等能源價格飛漲的今天,其經濟性應更加明顯。但工業園區的供熱經濟性卻不理想。北區供熱熱價為57.37元/GJ,汽價并不高。但熱網網損高達20%,供熱成本高,用戶實際承受的熱價也較高,供熱經濟效益不理想。而高網損的原因是低負荷運行。一是因負荷虛高單位管徑的負荷低:管網設計負荷100t/h,而實際負荷只有22t/h,負荷虛高,管徑設計明顯偏大,管網低負荷運行。二是因布局分散單位管長的負荷低:工業園區內沒有大用戶,分布不集中,管網長。園區熱負荷僅22噸/小時,管網卻長達10.7公里,而其他工業園區一二個用戶或一二公里內熱負荷就能達到這個量。
2.2負荷不確定,早期負荷少,南區熱源建設難
供熱具有自然壟斷性,供熱的平均總成本隨供汽量的增加而減少,熱負荷越低,供熱的成本越高,經濟性越差。所以一般供熱項目早期供熱難效益差,而南區這個問題特別突出:05、06、07年供熱負荷分別為7t/h、10t/h、13t/h,早期負荷小,建設一個20t/h的集中鍋爐房都難以經濟運行。
更加嚴重的是南區入園企業(用戶)不確定,負荷難確定,熱源規模難確定。
為了南區供熱,管委會2003年即將供熱列為招商重點項目,一般供熱項目具有投資大,回收期長而收益穩定的特點。但金華工業園區南區負荷不確定,投資風險大,既有負荷小,無利可圖,根本談不上收益穩定,招商不成功。
不管南區北區供熱發展問題其實都是負荷問題。
3 供熱投資建設政策與供熱發展問題
3.1全區域供熱
南方不供暖,供熱對象就不象北方那樣是所有家庭和企事業單位,而主要是生產工藝上有蒸汽需求的工業企業,其供熱范圍就應根據需求即熱負荷分布來確定。熱負荷分布與園區的性質、規模、特別是產業布局相關;更與具體企業的類型、產品、工藝、規模相關。金華工業園區規劃發展汽車及配件、五金工量具、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紡織食品等產業,除生物醫藥食品外,其他行業較少用汽,全區域供熱沒有必要。事實上,北區實際形成的產業以不用汽的機械加工業為主,實際熱用戶僅占園區企業的5%,全區域供熱沒有必要。
全區域供熱使管委會忽視了供熱的規劃,布局企業時很少考慮供熱的特點,熱用戶布局分散;招商引資時全區域供熱的承諾,又不得不不計成本的為偏遠小用戶供熱,造成長距離高網損。
3.2同步建設
南方工業園供熱對象是部分企業,負荷分布不均,熱負荷不能像北方一樣按面積,按人均測算,即使按行業估算都不準確,一定要根據具體的企業的分布及其產品工藝規模和等來測算。金華工業園區因招商引資的不確定性,使入園企業不確定,而所謂同步建設其實是在大多數企業入園前建設熱源和主干線,這就使熱負荷難預測,供熱規劃難。為了保證能全區域供熱,就容易使負荷高估。
金華工業園區屬省級開發區,招商引資的難度大,規劃經常要調整。原北區擬發展醫藥、食品、紡織、電子、機械五大特色產業,規劃布局分為相應的五大功能區,但實際引入企業類型同規劃出入很大,不用汽的機械加工五金工量具類企業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沒能按功能區布局,企業規劃布局變動時,熱源主干網均已建成,難以相應調整,大管徑長距離高網損也就成了事實。
4 供熱管理與供熱發展問題
工業園區全區域實施集中供熱的目的是打造優良的環境,促進招商引資。管委會沒有下屬熱力公司也沒有區內供熱企業,管網建成后,管委會不愿增設機構人員進行管理,將管網資產無償給了熱電廠。管委會放棄了熱網的產權,也就放棄了供熱管理權。
根據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方向,管委會直接經營管理供熱是不合適的,但供熱既然作為配套設施就有配套設施的特點,離開政府的管理也是不合適的。 熱電廠是區外企業,管委會既不是熱電廠的主管上級,也不是行業管理部門,缺乏作為政府對供熱市場的監管權,而放棄了熱網的產權,也就放棄了作為熱網投資者的監管權。管不到供熱企業,對汽價不能進行調節和監管,對供用熱市場很難進行規范。
放棄熱網產權,放棄供熱管理權,南北區供熱被分割,不利于南區熱源建設。①供熱具有自然壟斷性,在一定區域內,由一個企業供熱比二個或以上的企業供熱經濟,也就是說,壟斷是必要的。而供熱自然壟斷的形成主要在管網,管委會放棄了熱網的產權,就把北區的熱負荷給了熱電廠,如果南區不能由熱電廠供熱而由其他企業供熱,南北區供熱就被兩個企業分割,不利于供熱整體經濟效益的發揮。②南北區分割,南區供熱將從零開始,熱源和熱網早期負荷低運行難的技術問題和早期負荷低成本高的經濟問題就非常突出,南區熱源建設難;③即使南區熱源建成,南北區二熱源運行成本不同,供熱企業不同,汽價不容易統一,同一個工業園區的熱用戶享受不同的汽價顯然也是不合理的。
5 供熱發展動因分析
5.1招商引資效應,促進供熱建設發展
集中供熱節能環保,是國家鼓勵發展的。北方供熱作為基礎設施是因為要供暖, 而金華象其他南方工業園區一樣將供熱作為配套設施并由管委會直接投資主要是為了營造良好的環境,為了招商引資。管委會的投資直接推動了金華集中供熱的發展。
為了招商引資,為了讓區域內所有的入園企業一入園就能用上清潔環保方便的蒸汽,“管委會投資、全區域集中供熱、同步建設”,供熱目的決定了供熱投資建設政策,自然而然,管委會將供熱環境效益社會效益招商效應放在第一位,經濟效益放在第二位。
5.2經濟效益,市場化下供熱持續發展的動力
在北方的集中供熱都要進行市場化改革的今天,南方工業園區的集中供熱不可能走回政府又投資又經營包贏包虧的老路,而基礎設施、壟斷行業市場化的條件是具有贏利性。
金華工業園北區熱網雖然由管委會投資,但仍是市場化經營的。若南區供熱項目招商成功,則市場化程度更高。
北區的供熱是成功的,成功的關鍵并不在于管委會而在于供熱方,供熱方能夠在汽價被用戶普遍接受的前提下保本微利,即供熱仍具有贏利性。雖然存在較高的網損,但因為熱源為原有熱電廠,北區供熱為熱電廠增加了負荷,減輕了熱電廠原來低負荷運營的情況,提高了其供熱經濟性。
南區供熱項目招商不成功,很明顯,是項目不具有贏利性。而缺乏經濟性,即使管委會投資建設,供熱也難以持續經營。
因此,經濟效益,是市場化下供熱持續發展的動力。
6 金華工業園區供熱發展對策建議
6.1供熱規劃
供熱規劃很重要,對于同步建設的工業園區供熱尤其重要,準確定位供熱性質,合理確定供熱范圍,科學預測熱負荷,高度重視供熱規劃及其與園區規劃的銜接,統一規劃,分步建設,滾動發展。
6.1.1合理確定集中供熱范圍
劃定集中供熱區和非集中供熱區,工業園區總體規劃中,供熱往往不是考慮的主要因素,劃定集中供熱區和非集中供熱區,變被動為主動,使負荷集中。
6.1.2采用靈活多樣的供熱方式
供蒸汽、供熱水、供燃氣,因地制宜;熱電廠、集中鍋爐房、分布式能源系統,多種熱源形式;鼓勵太陽能、沼氣能、地熱和熱泵等新能源新技術供熱。如:根據工業園區機械加工企業眾多的特點,集中布局機械加工區,供應管道燃氣,平衡用燃氣和用蒸汽的政策,使供熱與供燃氣互相補充,協調發展。又如:在職工生活區,出臺優惠政策推廣太陽能、沼氣能供應生活熱水。而南區:建議采用分布式能源供熱。
6.2建設步驟
①分步建設;②熱源和主干網的建設宜在主要用戶確定入園、負荷落實以后再建設,即稍滯后建設;③必要時采用臨時供熱。
6.3 供熱管理--采用特許經營
采用特許經營,明確供熱經營主體,既有利于突出供熱盈利目的,提高供熱經濟性,又有利于統一而有效地監管,發揮供熱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
同特許經營企業簽訂特許經營合同,約定投資、建設、運營管理的責任與義務。對于特許經營公司,管委會可以根據負荷發展情況,靈活采用投資、補貼方式保證其盈利性而又限制其壟斷性,對供熱市場進行有效的調控和監管,促進供熱的持續發展。
管委會采用特許經營方式首先要收回熱網的產權,如此才能將整個工業園區供熱作為一個整體委托經營,統一管理。北區由特許經營公司購買熱電廠蒸汽供熱,南區通過特許經營公司進行投資建設和經營,明確目標,充分發揮供熱經濟效益,分步建設,滾動發展。
關鍵詞:供熱 發展 負荷 效益
1、金華工業園區及供熱發展概況
1.1金華工業園區概況
金華工業園區位于金華開發區的西側,規劃總用地面積28.66km2,分南、北兩區,由金華開發區管委會負責開發建設和管理。工業園區建于2000年1月,現北區已基本開發完成,南區也已開發過半,引進企業達500多家,基本形成了汽車及配件、五金工量具、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紡織食品等特色產業,園區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1.2集中供熱概況
1.2.1 供熱建設概況
金華工業園區集中供熱是通過供熱管網(由集中熱源)為工業園區內工業企業供給蒸汽。
現工業園區內無集中熱源,北區供熱采用園區外的企業----熱電廠蒸汽供熱,熱電廠蒸汽出口壓力0.7Mpa,溫度300度,為過熱蒸汽,到達園區用戶時為0.5-0.6Mpa的飽和蒸汽。北區供熱2000年開始建設,2003年基本完成。投資1600萬元,新建熱網10.7公里,用戶19家,(白天)平均用汽量約22T/h, 2006年年總供熱量109753GJ。受供熱半徑的限制,熱電廠蒸汽難以供到南區,南區需新建熱源供熱。現南區負荷13T/h,由用戶自備鍋爐供熱。
1.2.2 供熱投資建設政策
熱網由政府投資:工業園區的供熱作為配套設施之一,熱網由開發區管委會財政投資,與其他基礎設施一樣配套到用戶廠圍墻外一米,入園企業(用戶)用熱,不需交納蒸汽費用以外的任何費用。
全區域集中供熱:集中供熱范圍覆蓋整個工業園區。不管熱用戶位于園區何處,只要技術上可行,管委會就出資建設管網為其供熱。
同步建設:供熱主干管網建設與園區(道路)開發同步,到戶支線建設與入園用戶基建同步,供熱與用戶生產投運同時,保證入園用戶一投產就能用汽。
1.2.3 供熱運營管理
北區供熱雖然是作為配套設施,但建成后,完成按市場化運營,管委會不參與管理。管委會投資建設的熱網,建成后,無償使用,產權歸熱電廠所有。
1.2.4 集中供熱效益
北區供熱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實現了管委會、供熱方、用熱方的三方共贏。對于熱電廠:增加了總供熱量,提高了供熱經濟性;對于管委會:僅投資1600萬元就對北區實施了供熱,投資少、見效快,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有力地促進了招商引資;而對于用戶:不需投資外網,就能用熱,安全方便清潔高效,是最直接的受惠者。
2、金華工業園區供熱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隨著園區的發展,供熱發展出現了問題:一是北區供熱網損大,供熱經濟效益不理想;二是供熱不能隨園區開發范圍的擴展而擴展,南區因沒有熱源而供不上熱。
2.1低負荷、高網損,供熱經濟效益不理想
供熱是節能的,在煤、油、燃氣等能源價格飛漲的今天,其經濟性應更加明顯。但工業園區的供熱經濟性卻不理想。北區供熱熱價為57.37元/GJ,汽價并不高。但熱網網損高達20%,供熱成本高,用戶實際承受的熱價也較高,供熱經濟效益不理想。而高網損的原因是低負荷運行。一是因負荷虛高單位管徑的負荷低:管網設計負荷100t/h,而實際負荷只有22t/h,負荷虛高,管徑設計明顯偏大,管網低負荷運行。二是因布局分散單位管長的負荷低:工業園區內沒有大用戶,分布不集中,管網長。園區熱負荷僅22噸/小時,管網卻長達10.7公里,而其他工業園區一二個用戶或一二公里內熱負荷就能達到這個量。
2.2負荷不確定,早期負荷少,南區熱源建設難
供熱具有自然壟斷性,供熱的平均總成本隨供汽量的增加而減少,熱負荷越低,供熱的成本越高,經濟性越差。所以一般供熱項目早期供熱難效益差,而南區這個問題特別突出:05、06、07年供熱負荷分別為7t/h、10t/h、13t/h,早期負荷小,建設一個20t/h的集中鍋爐房都難以經濟運行。
更加嚴重的是南區入園企業(用戶)不確定,負荷難確定,熱源規模難確定。
為了南區供熱,管委會2003年即將供熱列為招商重點項目,一般供熱項目具有投資大,回收期長而收益穩定的特點。但金華工業園區南區負荷不確定,投資風險大,既有負荷小,無利可圖,根本談不上收益穩定,招商不成功。
不管南區北區供熱發展問題其實都是負荷問題。
3 供熱投資建設政策與供熱發展問題
3.1全區域供熱
南方不供暖,供熱對象就不象北方那樣是所有家庭和企事業單位,而主要是生產工藝上有蒸汽需求的工業企業,其供熱范圍就應根據需求即熱負荷分布來確定。熱負荷分布與園區的性質、規模、特別是產業布局相關;更與具體企業的類型、產品、工藝、規模相關。金華工業園區規劃發展汽車及配件、五金工量具、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紡織食品等產業,除生物醫藥食品外,其他行業較少用汽,全區域供熱沒有必要。事實上,北區實際形成的產業以不用汽的機械加工業為主,實際熱用戶僅占園區企業的5%,全區域供熱沒有必要。
全區域供熱使管委會忽視了供熱的規劃,布局企業時很少考慮供熱的特點,熱用戶布局分散;招商引資時全區域供熱的承諾,又不得不不計成本的為偏遠小用戶供熱,造成長距離高網損。
3.2同步建設
南方工業園供熱對象是部分企業,負荷分布不均,熱負荷不能像北方一樣按面積,按人均測算,即使按行業估算都不準確,一定要根據具體的企業的分布及其產品工藝規模和等來測算。金華工業園區因招商引資的不確定性,使入園企業不確定,而所謂同步建設其實是在大多數企業入園前建設熱源和主干線,這就使熱負荷難預測,供熱規劃難。為了保證能全區域供熱,就容易使負荷高估。
金華工業園區屬省級開發區,招商引資的難度大,規劃經常要調整。原北區擬發展醫藥、食品、紡織、電子、機械五大特色產業,規劃布局分為相應的五大功能區,但實際引入企業類型同規劃出入很大,不用汽的機械加工五金工量具類企業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沒能按功能區布局,企業規劃布局變動時,熱源主干網均已建成,難以相應調整,大管徑長距離高網損也就成了事實。
4 供熱管理與供熱發展問題
工業園區全區域實施集中供熱的目的是打造優良的環境,促進招商引資。管委會沒有下屬熱力公司也沒有區內供熱企業,管網建成后,管委會不愿增設機構人員進行管理,將管網資產無償給了熱電廠。管委會放棄了熱網的產權,也就放棄了供熱管理權。
根據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方向,管委會直接經營管理供熱是不合適的,但供熱既然作為配套設施就有配套設施的特點,離開政府的管理也是不合適的。 熱電廠是區外企業,管委會既不是熱電廠的主管上級,也不是行業管理部門,缺乏作為政府對供熱市場的監管權,而放棄了熱網的產權,也就放棄了作為熱網投資者的監管權。管不到供熱企業,對汽價不能進行調節和監管,對供用熱市場很難進行規范。
放棄熱網產權,放棄供熱管理權,南北區供熱被分割,不利于南區熱源建設。①供熱具有自然壟斷性,在一定區域內,由一個企業供熱比二個或以上的企業供熱經濟,也就是說,壟斷是必要的。而供熱自然壟斷的形成主要在管網,管委會放棄了熱網的產權,就把北區的熱負荷給了熱電廠,如果南區不能由熱電廠供熱而由其他企業供熱,南北區供熱就被兩個企業分割,不利于供熱整體經濟效益的發揮。②南北區分割,南區供熱將從零開始,熱源和熱網早期負荷低運行難的技術問題和早期負荷低成本高的經濟問題就非常突出,南區熱源建設難;③即使南區熱源建成,南北區二熱源運行成本不同,供熱企業不同,汽價不容易統一,同一個工業園區的熱用戶享受不同的汽價顯然也是不合理的。
5 供熱發展動因分析
5.1招商引資效應,促進供熱建設發展
集中供熱節能環保,是國家鼓勵發展的。北方供熱作為基礎設施是因為要供暖, 而金華象其他南方工業園區一樣將供熱作為配套設施并由管委會直接投資主要是為了營造良好的環境,為了招商引資。管委會的投資直接推動了金華集中供熱的發展。
為了招商引資,為了讓區域內所有的入園企業一入園就能用上清潔環保方便的蒸汽,“管委會投資、全區域集中供熱、同步建設”,供熱目的決定了供熱投資建設政策,自然而然,管委會將供熱環境效益社會效益招商效應放在第一位,經濟效益放在第二位。
5.2經濟效益,市場化下供熱持續發展的動力
在北方的集中供熱都要進行市場化改革的今天,南方工業園區的集中供熱不可能走回政府又投資又經營包贏包虧的老路,而基礎設施、壟斷行業市場化的條件是具有贏利性。
金華工業園北區熱網雖然由管委會投資,但仍是市場化經營的。若南區供熱項目招商成功,則市場化程度更高。
北區的供熱是成功的,成功的關鍵并不在于管委會而在于供熱方,供熱方能夠在汽價被用戶普遍接受的前提下保本微利,即供熱仍具有贏利性。雖然存在較高的網損,但因為熱源為原有熱電廠,北區供熱為熱電廠增加了負荷,減輕了熱電廠原來低負荷運營的情況,提高了其供熱經濟性。
南區供熱項目招商不成功,很明顯,是項目不具有贏利性。而缺乏經濟性,即使管委會投資建設,供熱也難以持續經營。
因此,經濟效益,是市場化下供熱持續發展的動力。
6 金華工業園區供熱發展對策建議
6.1供熱規劃
供熱規劃很重要,對于同步建設的工業園區供熱尤其重要,準確定位供熱性質,合理確定供熱范圍,科學預測熱負荷,高度重視供熱規劃及其與園區規劃的銜接,統一規劃,分步建設,滾動發展。
6.1.1合理確定集中供熱范圍
劃定集中供熱區和非集中供熱區,工業園區總體規劃中,供熱往往不是考慮的主要因素,劃定集中供熱區和非集中供熱區,變被動為主動,使負荷集中。
6.1.2采用靈活多樣的供熱方式
供蒸汽、供熱水、供燃氣,因地制宜;熱電廠、集中鍋爐房、分布式能源系統,多種熱源形式;鼓勵太陽能、沼氣能、地熱和熱泵等新能源新技術供熱。如:根據工業園區機械加工企業眾多的特點,集中布局機械加工區,供應管道燃氣,平衡用燃氣和用蒸汽的政策,使供熱與供燃氣互相補充,協調發展。又如:在職工生活區,出臺優惠政策推廣太陽能、沼氣能供應生活熱水。而南區:建議采用分布式能源供熱。
6.2建設步驟
①分步建設;②熱源和主干網的建設宜在主要用戶確定入園、負荷落實以后再建設,即稍滯后建設;③必要時采用臨時供熱。
6.3 供熱管理--采用特許經營
采用特許經營,明確供熱經營主體,既有利于突出供熱盈利目的,提高供熱經濟性,又有利于統一而有效地監管,發揮供熱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
同特許經營企業簽訂特許經營合同,約定投資、建設、運營管理的責任與義務。對于特許經營公司,管委會可以根據負荷發展情況,靈活采用投資、補貼方式保證其盈利性而又限制其壟斷性,對供熱市場進行有效的調控和監管,促進供熱的持續發展。
管委會采用特許經營方式首先要收回熱網的產權,如此才能將整個工業園區供熱作為一個整體委托經營,統一管理。北區由特許經營公司購買熱電廠蒸汽供熱,南區通過特許經營公司進行投資建設和經營,明確目標,充分發揮供熱經濟效益,分步建設,滾動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