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住宅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呈上升趨勢,帶動了很多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供暖體制改革也越來越多地受到重視,與供熱收費制度改革密切相關、互為充分的必要條件的就是溫度控制與熱量計量的發展問題。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也是節能與環保事業發展的要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計量與溫控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基礎性研究、示范工程(新建和改造)、相關產品的研制和產業化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展,取得了寶貴的經驗和應用推廣效益。
隨著事物的發展,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在這里,我們提出以下若干問題,以供思考和討論,以便熱改和溫控計量工作正確順利地發展。
問題之一:關于溫控與熱計量的關系
目前有些地方的做法有悖于我們發展溫控與熱計量技術以提高節能與舒適水平的出發點,也有悖于熱改的方向和目標。他們只重計量用以達到收費的目的,而不考慮提供給用戶控制手段,或者只提供最簡單的開關控制,徒具一個形式而已。
以我國供暖現狀,采暖能耗指標是同類氣候條件下發達國家的3-5倍,而且供暖效果也遠遠不如,能耗大量浪費的原因中固然有百姓用戶節能意識淡薄、收費體制不能刺激節能,但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我們設計、施工與運行管理的落后。如果不短高自身節能水平,而一味地追求收費,就是將自身水平落后造成的浪費轉嫁給消費者,這樣做顯然不合理,也不利于節能工作。
按熱收費,比以前進步了,實現了交易公開的原則,但是用戶不能主動控制以實現節能,也就是不能主動地去省錢或是選擇其它方式供暖,違背了公平與公正的原則,很容易造成矛盾,挫傷或阻礙供暖節能技術的發展,不利于供熱體制的改革。
我們認為正確的做法是溫控與熱計量并重,相輔相成,甚至溫控更加重要。供熱單位先提高自身水平,提高室內熱舒適度,也就是提高服務質量,再合理的向用戶收費,促進節能事業的發展。
問題之二:戶內系統和戶外系統的關系
目前有一種趨勢:認為講溫控就是要在室內安裝溫度控制圖,講計量就是在戶內安裝熱量表,至于戶外控制就可以不被重視了。溫控與熱計量是不是只要針對戶內系統,戶外就可以忽視呢?
對于一個戶內控制設備完善的系統(安裝了溫控閥和熱量表),如果沒有相應的戶外控制,很難保證戶內設備正常地工作。
如果戶外水力失調嚴重,溫控閥不能工作在正常工況下,壓頭太大就會頻繁地開關甚至產生噪音,壓頭太小會始終常開而室內溫度不足;熱量表也可能工作在額定之外的流量下,測量不準確。如果外網不能根據戶內工況變化相應調節,如水泵不能變頻、壓差不能穩定的情況下,水泵、鍋爐或換熱器的效率也不能保證。總之,設備的正常運行會受到嚴重影響。目前這個問題沒有暴露主要是因為多數用戶沒有主動調節溫度以及示范工程規模不大。
如果戶內采取了節能手段,而戶外沒有配合措施,一方面會引起管網水力熱力工況的失調,另一方面室內節省的能量不能體現在熱源的節省上,節能這一根本目的就沒有實現。 所以我們認為好的戶內控制一定要與戶外控制相結合。
反之,如果戶外控制完善,戶內暫緩投人,可不可以呢?
從技術角度上講是可行的,而且會很快地見效。水力平衡、熱源量化管理(根據室外氣溫調節出力)等技術已經推廣多年,效果很好;從節能角度上講更是效果顯著,僅水力平衡一項就節省水、電、熱各15%,新疆的一家新技術公司僅靠熱力站控制就取得了很突出的節能和經濟效益;從投資上講,外網控制設備不需要很多的錢。這也是外網控制不被重視的主要原因,戶內設備需求量大、投資高,也自然受到較多的關注。
問題之三:關于末端熱量計量方式
目前熱量計量方式中分戶計量熱量表受到普遍關注,發展較快,而熱量分配表不那么被看好了。熱量分配表就沒有發展應用的前途了嗎?是不是計量一定要到室到戶,可否像東歐的作法那樣,以樓為計量單位(東歐作法)?,計量方式決不是僅僅分戶計量熱表一種,應該探索其他行之有效的計量方式。
大量的舊有建筑需要改造成適應溫控與計量的形式,找出一條投資小、改造不多、效果可以接受的路子,比起新建建筑中采用新的節能形式來說,應該具有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價值。
問題之四:關于熱量表的精度
對于熱量表,現在一味地追求高精度:溫度傳感器從PTl00到PT500,直至現在的PT1000;流量計耐溫越來越高,誤差越來越小;積算儀的功能也越來越多。熱量表的精度是不是越高越好?
熱量表的精度越高,造價就一定越高,而計量結果也就一定越來越準確,其投資費用最終要轉嫁到用戶身上。但是應用于采暖系統之中,由于水質、腐蝕等因素造成的系統誤差遠遠大于熱量表的誤差。系統中存在著戶與戶之間的內墻傳熱、樓板傳熱,按熱計費要考慮戶型、位置(山墻、頂層、底層)的修正,外網設備的投資折舊很可能按面積分攤……與這些修正因素相比,熱量表的誤差就得算是微乎其微了,那它的精確度也就不是很重要的了,熱量表的精度應該控制在一個合理范圍內。
問題之五:關于溫控與熱計量設計、計算方法和標準圖及技術措施
從全國范圍來講,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針對各地區的方法措施還需要發展,設計與計算方法還有待規范和統一,還有很多基礎工作需要去認真扎實地做。
問題之六:是溫控計量產品去適應系統,還是系統去適應產品
我們采取"拿來主義"來消化學習國外的溫控計量技術,包括消化和應用國外的產品,但是外來的產品并不適應我國的現有系統,除了水質問題和管理問題外,還有許多技術問題。如系統末端壓差、系統規模大小、設備工作環境等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不做任何改變就應用在一起很難得到正常的效果。如有的示范工程,產品應用效果不好,出現一些問題,廠家就提出要根本徹底地改變中國的供熱系統,殊不知,對中國這一巨大規模的供熱體系,改變是一漸進的過程,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
誰應該去適應誰并不存在一個分明的界限,但是合理的尋求結合點,花最小的投入去獲得最大的回報,這個工作非常重要。
問題之七:政策、技術標準、產品開發的相互關系
過去幾年里,溫控與熱計量事業發展很快,但總體規模不大,沒有形成一個產業。產品供應商經常抱怨國家政策不到位,沒有強制措施,政府又考慮到技術方案和相關標準不完善,可操作性差,設計部門往往無章可循,缺乏標準指導,開發商在無強制措施的情況下,不愿增加溫控與熱計量的投資,存在僥幸心理。三者之間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影響溫控與熱計量技術的發展。從行業管理部門來講,近期成立的建設部熱改與熱計量領導小組可統一管理、規劃、協調各部門的工作,推進該事業的發展。
問題之八:新型采暖方式與集中供暖系統溫控與熱計量發展的相互關系
當前,新型的采暖方式發展迅猛,在一些主要城市中,分戶燃氣爐采暖和戶內電采暖發展很快,挑戰舊有傳統供暖方式,成為集中供暖的主要競爭對手。
這些新型采暖方式的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促進傳統的集中供暖系統變革的重要力量。
這些新型采暖方式除了投資相對較少,物業管理方便;有利于大氣環境之外,其主要優點之一就是可以分戶計量和收費,解決收費難的問題。這將極大的挑戰和促進集中供熱發展分戶計量計費技術,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很可能被擠小市場占有率,丟掉市場份額;同時,新型采暖方式也可以促進計量收費的普及,讓百姓接受供暖體制改革,對集中供熱也有好處。
新型采暖方式的另一個主要優點就是采暖費與傳統的供熱方式相當。在現有的燃料價格體系下,分戶燃氣爐的燃燒效率低于集中燃氣大鍋爐的燃燒效率;燃燒天然氣比燒煤貴;要產生同樣的熱量值,用電比燒煤或燒天然氣貴。為什么新型采暖方式的采暖費可以和集中供熱競爭呢?
這其中有國家能源結構的調整和有關部門扶植的原因,但是主要原因有這樣兩點:一是因為新型采暖方式避免了熱量在輸送環節中的浪費,而集中供暖的網絡輸送環節存在很大的浪費;二是新型采暖方式室溫容易控制,控制手段有自動恒溫控制和主動調節控制,避免了溫度失調、利用了自由熱、實現了經濟運行,而傳統的集中供熱就難以實現這些控制。
新型的集中供暖系統采用了溫控與熱計量技術,就可以提高效率、減少浪費、增加控制手段,就可以與新型采暖方式同等競爭,奪回價格優勢,爭取市場份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