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大部分熱計量試點選在有地熱的小區。但對地熱的爭議近年來不斷。一些開發商透露,跟那些熱表一樣,建材采購中地熱往往是最容易被壓價的一個環節。因為它埋在地下,一切都是隱性的。國外知名地熱品牌的建筑成本在120元/平米,而國內僅在50元/平米左右。阻氧層是決定價格差異的一個關鍵,阻氧性能好的地熱管壽命可達50年,而國內多數地熱管的壽命是未知數。質量差的地熱管,前幾年會很熱,后幾年保溫性能明顯會差很多。另外,相比散熱片,國內很多地熱管較細,埋在地下易脆斷,維護與維修費用很高。近兩年來,新建建筑的地熱與散熱片使用比例為9比1,但不久的將來,可能降到1比1。
熱計量對既有建筑的改造,在散熱片上同樣面臨難題。劉忠航提到,由于散熱片與地熱的構造不同,為了確保準確性,散熱片控溫的最好方式是在每組都安裝閥門。但這樣,在施工和材料上的花費就會更多。
熱計量的改造必須具備兩個前提:節能墻體、分戶供暖。王文斌告訴記者,建筑外墻保溫是推行熱計量的關鍵。國家規定的65%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哈市既有居住建筑中,絕大部分老建筑都達不到。這些老房子的外墻保溫系數低,必須經過外墻保溫等節能改造后才具備熱計量改造基礎,這就造成熱計量終究會跟天然氣一樣,無法在短時間內保證全市所有住戶都能完成改造。
劉忠航做市場調查時發現,對于供熱水平或節能效果不好的小區來說,熱計量的節能效果是看不到的。“按需索熱必須在保溫條件好的房子里進行,行為節約是在設備節約的基礎上實現的。” 價格是改革能否推行的一個關鍵。在我國,醫療、教育、房地產改革都相繼遇到價格問題。目前按使用面積收費的每平米40.35元價格,取的是熱電聯產、區域性鍋爐房和小鍋爐房成本的一個平均值,熱計量改造后的計費應該更精細化,避免“一刀切”。
和全國其他熱計量試點一樣,哈爾濱遠大都市綠洲的熱費去年開始實行兩部制:計量熱費=基礎熱價+計量熱價。熱用戶按使用面積40.35元/平米預交熱費,供熱期結束后,超然物業與居民進行熱費結算:普通居民住宅的基礎熱價為19.37元/平米,計量熱價為39.14元/字;節能居民住宅基礎熱價為16.54元/平米,計量熱價為44.41元/字。計量熱費超出使用面積熱費標準的,按使用面積收費;熱計量收費低于使用面積熱費標準,結余部分退還給居民。如果要求停熱,市民可將溫度調到最低溫度12℃,繳納基礎熱價。
兩部制熱價的優點在于,基礎熱價能夠調動企業積極性,避免因停熱造成的成本損失。更重要的是,計量熱價給了居民適應熱計量的過程,并逐步實現對熱的“按需索量”權。
然而,盡管繳納基礎熱價避免了“四鄰簽字”作為停熱條件引發的矛盾,但將原來停熱繳納熱費的20%變稱為“基礎熱價”,實際等于是將熱費像固定電話費一樣收取,明確了居民即使停熱也必須承擔的開栓費、蹭熱費、手續費等成本費用。但這樣算來,基礎熱價實際上相當于使用面積熱價的48%,比原來的20%高一倍多。
另外,熱計量對熱量表的要求很高。只有嚴把質量關,計費才能準確。而時間面積通斷法按流量收費,水質影響因素的干擾、“冷山”住戶的收費是否考慮減免……走訪中,面對居民提出的實際問題,有關部門應當在接下來的政策制定中將其考慮在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