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量表作為運用最為廣泛、也最為關鍵的供熱計量器具之一,其質量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在近20年的發展實踐中,國產熱量表的質量表現并不盡如人意。熱量表的耐用性較差一直是國產熱量表比較突出的問題。一些機械式熱量表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會出現停止不走的情況,而一些超聲波式熱量表則會出現電池沒電的情況。另外,長期使用后出現嚴重超差的情況也比較常見,特別是機械式熱量表,有的甚至超差10%。缺乏有效有力的市場監管被認為是影響熱量表質量的又一重要因素。
顯然,這一問題并不是北京添瑞祥儀器儀表有限公司一家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而是整個熱量表行業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作為計量收費的依據,企業必須首先獲得制造許可證后才能從事熱量表的生產,產品必須通過經國家質檢總局授權的熱量表型式評價實驗室的型式評價后才能上市銷售。同時,熱量表是屬于國家規定“實行強制檢定”的重點計量器具,每一臺都必須經過質檢部門的強制檢定合格后才能安裝。
“為了通過國家規定的定型實驗,企業可以精雕細琢做出幾塊樣機來做定型實驗。但有的企業拿到型式評價證書之后卻改換低質部件,再以低廉的價格賣出去。這種事情在國內也存在,這樣的企業不需要做品牌,也無所謂講信譽。而安裝前,很多熱量表并沒有按規定進行首次強檢。于是,一只只質量并不合格的熱量表就這樣被堂而皇之地安裝到戶。雖然國家規定定型實驗后不許更換部件,雖然國家規定每一只熱量表必須強檢,但在實際運用中,我們確實沒有太好的方法進行質量控制。”中國計量協會熱量表工作委員會主任王池說。
這種無奈正在被改變。日前,國家質檢總局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全國開展熱量表在用供熱計量器具的專項計量監督檢查,出重拳加強熱量表監管。這次國家質檢總局將熱量表的生產、銷售、使用環節的計量問題全部納入監管范圍,要求對熱量表企業的制造許可證發放、熱量表的型式評價以及熱量表安裝使用前的首次強制檢定等內容進行重點檢查。針對后續監管難的問題,國家質檢總局要求“重點監督熱量表生產企業是否按照批準的型式組織生產,是否持續保證與制造許可相適應的生產條件,對不滿足要求的企業,要責令其立即整改”。
業內人士表示,這次專項監督檢查必將帶來熱量表行業的一場“大地震”,那些渾水摸魚、偷梁換柱的不法企業將被曝光于陽光之下,行業秩序有望得以規范。
技術標準和檢測水平不高也是專家和企業提到的影響熱量表質量的另一關鍵因素。
雖然2001年6月1日原建設部發布實施了《熱量表》行業標準,但至今我國還沒有關于熱量表的國家標準。“我們正在著手制定熱量表的國家標準,對熱量表的生產將會提出更加嚴格的技術要求。”據王池介紹,熱量表工作委員會已經組織了一批專家,制定熱量表國家標準已經成為專家們迫在眉睫的一項任務。
《熱能表檢定規程》是國家質檢總局于2002年3月1日批準開始實施的。該規程為熱量表首次檢定、后續檢定、使用中檢驗、定型鑒定及樣機試驗等提出了規定。但專家認為,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我國熱量表的檢定系統還沒有完善地建立起來。
王池表示,我國檢定規程的技術規定與先進的歐洲標準還存在很大差距。例如,我國規定熱量表的耐久性實驗時間為300小時,而歐洲標準規定的這一實驗時間為2400小時;對于熱量表的關鍵部件——溫度傳感器,歐洲采用嚴格的生產許可證制度進行管理,而我國對這一產品的管理非常薄弱,也沒有開展專門的檢測。
從熱量表工作委員會對各地熱量表檢測機構的調查來看,我國檢測裝置能力不足、水平不高也制約了熱量表的檢定工作。王池說,不少地方檢測裝置的測量范圍還不能很好地滿足企業的需求,特別是針對大口徑熱量表的檢測能力還很不夠;測量裝置的數量也還不能滿足日前迅速發展的熱量表市場的需求。“據預測,今年全國的熱量表生產有可能達到600萬臺,但各地檢測機構的檢測能力只有100萬臺左右,中間存在巨大的缺口。”另外,一些檢測機構還沒有配套的耐磨實驗臺,還不能達到承擔耐久性實驗的要求,目前還缺乏統一的有關檢測裝置的檢測方法。
為了提高我國熱量表的檢定水平,各方正在努力開展一系列工作:各地質監局正在積極籌措資金,幫助計量技術機構研制配備滿足當地熱費計量結算的熱量表檢定需要的檢定裝置。預計今年底,計量檢測裝置的數量將明顯增加,檢測范圍也將大幅擴大;中國計量協會熱量表工作委員會正在組織專家著手修改熱量表的檢定規程,并研究檢測裝置的技術標準和檢測規程;產品占市場份額50%的國內主流熱量表生產企業正在加強自身檢定系統的建設,要將“檢定”作為確保產品質量的重要生命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