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熱改一項重要的舉措就是把豎直順流式供熱循環系統改為按戶分環系統,使每個用戶的室溫都可調可控,可有效地解決采暖過程中有的用戶溫度過低,穿著棉衣還嫌冷,有的用戶穿著背心還嫌熱的問題。為供熱采暖節能減排提供了設備、技術支持。
于此同時,有人套用、效仿供水、供電等的理論、技術、方法,基于“用多少花多少錢公平合理”的思維,提出了“一戶一表,分戶計量,按用熱量收費”的思路,以此決定了我國供熱計量收費改革的思路、技術路線、政策法規等等,并試圖在我國北方冬季采暖地區“強制”推行。
近二十年的熱改實踐的結果就是:“供暖計量收費遇尷尬:30億元智能裝置無奈沉睡”?
實際已經安裝的90個億的“智能裝置”,無論是試點企業在用的還是“無奈沉睡”的都是擺設;所謂“計量收費”的試點企業“虧損嚴重”,因同時推行“停止供熱”政策,各地好端端的供熱設施被拆的七零八落、一片狼藉,有的甚至剪斷了進戶管道,以防止有人再偷偷把管道接通。
供熱計量收費改革事實上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爛尾工程”、“雞肋”,食之,不僅無味還有害,棄之,至今還有很多人不甘心,尤其是一些掌握著規則制定權的人。
長期的福利供暖,導致適用于供熱采暖的應用理論、節能觀、公平觀等欠缺乃至是空白,卻又被忽略甚至是漠視。實踐中直接套用、效仿用水、用電等的理論、技術、方法。使供熱收費改革陷入誤區。
熱力學問題看似很簡單,實際很專業、很復雜,普通熱用戶、企業、媒體被誤導在情理之中。中國供熱信息網了解到但是有規則制定權的政府部門、專家也被“誤導”,事情就有些麻煩,尤其是再由他們來誤導公眾、誤導企業、誤導媒體甚至誤導法律,后果將不堪設想。
是否是利益驅使不得而知。畢竟在中國“一戶一表”是一個十分誘人的巨大蛋糕,隨便切一小塊就是90多億。
歷史上,掉進熱力學“陷阱”的人大有人在,永動機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其中“不乏名人、教授、科學家”,這恐怕也是熱力學的魅力所在。偉大的科學家達.芬奇就曾制造過一個類似的裝置,但他能勇敢地承認:永動機是不可能實現的。起碼直到現在還沒有實現。
不管是什么人,違背了自然規律,就要像達.芬奇那樣去面對它,正確地去認識它。達.芬奇已做出榜樣,不愧大家風范。
二十年的時間,90多億元的“學費”,計量收費試點企業“虧損嚴重”的現實和“供暖計量收費遇尷尬”的局面,代價已經不能算小。
更重要的是造成理論、實踐與法律的混亂,后患無窮,其后果將是災難性的。
如果是自己玩,無論玩多少年,花多少錢是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但要利用權力、權威甚至試圖影響、動用法律,“強制”地方政府、供熱企業、全國人民陪著玩,有點太任性,等到幾千億、上萬億的計量設備成為擺設時,恐怕是要有人承擔歷史責任的,不管現在打著什么旗號。
所以建議:應調整供熱收費改革的思路,使其盡快走出誤區。
供熱收費改革新思路(二)
在《供熱收費改革新思路》(一)中,根據北方冬季采暖地區90%的城鎮住宅目前仍按“面積+18℃”收費的現實,提出了采用按“面積+熱舒適度”(2.0版)收費的思路,基本上可實現采暖舒適、公平、節能,適應熱改當前的需要。為了適應供暖市場化、采暖用熱商品化的需要,采暖收費辦法還應該進一步升級。
一 供熱采暖逐步做到按“容積+熱舒適度”收費(3.0版)。
(一)供暖按面積收費,有一定的合理性、公平性和實用性。
否則也不可能在全世界范圍內被長期廣泛地應用,直到現在仍有“魅力”,如那些標榜是“計量收費”并且要替代、取消面積收費的辦法,實質都是“面積”對收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計量”反而是擺設。
長期以來,供暖有的是按建筑面積、有的是按使用面積收費。建筑面積或使用面積都是建設工程領域一個重要的技術經濟指標。與供熱采暖有一定的聯系,但原封不動的用于供熱收費,理論與實踐都存在瑕疵。
按面積收費是福利供熱的產物,是粗放式管理的具體體現,雖然在實際收費過程中有一些調整,但是不同建筑的層高、內凈高的差別很大,導致同樣面積的建筑容積及圍護結構面積差別也很大,因此,同樣面積的建筑實際耗熱量因容積及圍護結構面積的不同差別更大,對于福利供熱收費可以忽略,對于商業供熱不僅不能忽略,還要作為一個要素考慮。
有的地方對超高、超低建筑采暖收費雖然也采取了一些調整措施,比如規定:用戶房屋存在坡屋頂時,頂板下表面與樓面的凈高低于1.2米的空間不計算使用面積,凈高在1.2米至2.1米的空間按二分之一計算使用面積,2.1米以上則按面積收費等,不難看出,如果直接按“容積”收費則更科學、精細、簡捷,更符合實際。
總的來看調整辦法、規則不規范、不全面、不統一,由人為因素主導,方法粗放、繁瑣、粗糙,導致收費與實際的能耗不對稱。耗能排放數據與供熱采暖實際差別很大,很難保證公平性、合理性。不符合采暖用熱市場化、商品化的需要與供熱采暖的客觀實際。中國供熱信息網了解到是實現供暖市場化、商業化的障礙和法規缺欠,是必須解決的課題。更重要的是使耗能排放數據失真,不計入使用面積不收費的空間實際是耗能的,很多能耗因此成為“隱形”排放。
事實證明,供暖按“容積+熱舒適度”收費比按“面積+熱舒適度”收費更科學、更合理、更公平,符合供熱采暖的自然規律與客觀實際,提高了供熱采暖耗能、節能、排放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二) 按容積收費是保證交易公平的重要舉措
1 采暖耗熱主要表現在:一是蓄熱和保溫用熱,也是實際的采暖用熱,消耗量的多少主要與建筑容積、圍護結構面積的大小及“比熱容”有直接關系,同樣條件下容積、圍護結構面積越大耗熱越多;二是圍護結構的耗熱,實際是熱損,從公式Q=KF(tn-th)可以看出,圍護結構的基本耗熱量與圍護結構的面積F的大小有直接關系,相同的條件下,圍護結構面積越大,耗熱越多。容積中包括了圍護結構的面積,但是由于層高、內凈高不同,面積與容積、圍護結構的面積不是成正比例關系。所以,采暖按“容積”收費,才能真實地反映蓄熱與熱損的實際,即采暖用熱的實際。
需要指出的是,按容積收費,無需考慮戶間傳熱和樓板雙向散熱(地面輻射采暖),因為二者可以起到“自發地”調節、平衡用戶間溫度的作用,且不改變建筑用熱總負荷。從而也說明在正常采暖狀態下,用戶自主調溫是不能節能的。
2 采暖耗熱量、溫度都與三維空間相關,按“容積”收費是還原事物的原貌與本質,比“面積+調整”能更“真實、科學、精細”地反映出居民住宅、辦公、商業等各類不同建筑的耗能排放實際,是保證交易公平的重要舉措。使收費有了更科學地的規矩作依據,減少了人為因素對收費的影響,為把按人為制定的法規收費變為按科學、規范的公式收費奠定了基礎,為供暖市場化、商品化奠定了理論與實踐基礎。從制度上保證了收費公開透明,堵塞了容易產生腐敗的漏洞,有效地保證國家、供熱企業、熱用戶各方利益。
3 相同的使用面積,外墻越厚保溫效果越好,但是建筑面積也越大。無論是建造還是采暖,建筑面積越大,花錢越多,按容積收采暖費則顯得更為合理、公平。
4 粗放式的按“面積+18℃”收費雖然能夠滿足福利供熱的需要;按“面積+ 熱舒適度”收費雖然能解決溫度的公平和部分節能問題,但是要滿足供暖市場化、商業化的需要還應有更高的要求,使企業達到現代企業的需要,按“容積+熱舒適度”收費就應該提上議事日程。
5 按容積收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是不言而喻的,只不過建筑構造是復雜的,導致建筑容積的計算也是很復雜的,應制定一個適用于采暖收費的《供熱采暖建筑容積計算規范》,把建筑容積作為供熱采暖的經濟技術指標,以保證采暖按“容積+熱舒適度”收費的公平性、合理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二 按容積收費對企業、用戶的影響
按容積收費,人們理所當然地要關注對采暖費有什么影響。
(一)對居民住宅的影響
因普通住宅樓設計建筑層高、內凈高差別不大,按容積收費對采暖費總額基本沒有影響。對躍層、別墅類等住宅的采暖費用有一定影響。但收費方法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用戶都是合理的、公平的。
(二) 對公共建筑(包括辦公、商業建筑)的影響
這類建筑的層高、內凈高差別比較大,按容積收費能更好地調整這類建筑之間收費的公平,同時也調整這類建筑與居民住宅等其它建筑的之間的收費公平,保證了對所有建筑采暖收費的科學性、合理性、公平性。
(三) 對供熱企業的影響
毋庸置疑收費越科學、越合理,對企業越有利,能減少企業不合理熱損失,尤其是杜絕由規則制造的用戶“假節能”企業卻實際“真耗能、真排放”的現象發生,使采暖能耗的數據更真實可靠、符合實際,節能減排數據才能更真實可靠。可以增加企業的合理收入,有效地維護了企業利益,也就是保證了國家和所有用戶的利益。
三 調整供熱收費改革思路,走出熱改誤區。
長期的福利供暖,導致適用于采暖的收費、計量、節能觀、公平觀等的基礎理論欠缺乃至是空白,卻又被忽略甚至是漠視,重要的是利益作祟。實踐中直接套用、效仿水、電等的使用方法、節能方法與原理、公平觀及技術路線、政策法規、理論依據。使供熱收費改革陷入誤區。
根據《節能法》“www.china-heating.com國家采取措施,對實行集中供熱的建筑分步驟實行供熱分戶計量、按照用熱量收費的制度”設計的戶用熱量表法,及與其對應的二部制收費,目的是要“分戶計量,按用熱量收費”,但是,實際運作起來,不僅計量的“用熱量”決定不了收費,就連“面積、計量”兩個參數也決定不了收費,還要再進行各種繁雜的模糊的修正調整才能決定收費。中國供熱信息網了解到追求“準確”地計量加以模糊的修正調整,形成悖論,失去了計量的意義和作用,計量成為擺設。(搜索:戚仁廣:供熱計量收費問題分析)
“通斷時間面積法”,表面上看是由面積、通斷時間兩個量決定的。原理是“設定的溫度”決定“通斷時間”,但是,溫度不是“設定”出來的,本質上是由“熱量”決定的。“設定的溫度”決定了通斷時間,通斷時間決定了耗熱量,耗熱量又決定了溫度,同樣是一個悖論。
由悖論主導的熱改,必然遭遇“尷尬”。
理論上,采暖用熱只有在建筑內圍護結構絕熱;外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相同且是常量,不受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房子的“比熱容”相同也是常量;分戶計量才能保證準確、可靠,按用熱量計量收費才能保證準確、可靠、公平。這樣的條件是永遠達不到的。
理論與實踐足以證明采暖“分戶計量,按用熱量計量收費”的思路不符合采暖自然規律和客觀實際。
熱力學問題看似很簡單,實際是很專業、很復雜甚至有點深奧,普通熱用戶、企業、媒體被誤導在情理之中。但是有規則制定權的政府部門、專家也被“誤導”,事情就有些麻煩,尤其是再由他們來誤導公眾、誤導企業、誤導媒體甚至誤導法律,后果將不堪設想。是否是利益驅使不得而知。畢竟在中國“一戶一表”是一個十分誘人的巨大蛋糕,隨便切一小塊就是90多億。
歷史上,掉進熱力學“陷阱”的人大有人在,也不乏名人、教授、科學家,永動機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這恐怕也是熱力學的魅力所在。偉大的科學家達.芬奇就曾制造過一個類似的裝置,但他能勇敢地承認:永動機是不可能實現的。
不管是什么人,違背了自然規律,就要像達.芬奇那樣去面對它,正確地去認識它。達.芬奇已做出榜樣,不愧大家風范。
二十年的時間,90多億元的學費,計量收費試點企業“虧損嚴重”的現實,代價已經不能算小。
更重要的是造成理論與實踐的混亂,后患無窮,其后果將是災難性的。
如果是自己玩,無論玩多少年,花多少錢是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但要利用權力、權威甚至試圖影響、動用法律,“強制”地方政府、供熱企業、全國人民陪著玩,有點太任性,等到幾千億的計量設備成為擺設時,恐怕是要有人承擔歷史責任的,不管現在打著什么旗號。
理論與二十年的實踐已充分證明,控制采暖象控制電燈、自來水一樣方便,在全國一刀切的實行“一戶一表,分戶計量,按用熱量收費”是行不通的。
采暖與電燈、自來水是兩種不同的游戲,有著不同的游戲方法和規則。
應探討科學、合理、公平、可行、可操作的采暖收費模式。
來源:中國供熱信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