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 年開始,我國就已經大力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統計顯示,目前北方集中供熱面積增長迅速,覆蓋范圍已超過140億平方米,燃煤供熱仍是北方地區的主要方式,每年耗費2億噸標準煤。
地廣供熱需求大,北方如何實現清潔取暖?對此,在多位專家看來,北方大量存在的余熱資源可作為一大選擇。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表示,借助北方大城市、小城鎮較成熟的集中供熱管網,通過工藝將燃煤電廠的余熱收集起來,再補充回收鋼鐵廠、水泥廠、化工廠、建材廠等工業余熱,能夠為70%的縣以上城市提供基礎熱源。
這也是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所公布一項“中國清潔供熱2025”新模式的構建框架。核能供熱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2019年11月,全國首個核能商業供熱項目——山東海陽核電廠面向當地70萬平方米居住區的核能供熱項目一期工程第一階段正式供熱,據測算,這一項目每年可節約2.32萬噸標煤。
據介紹,核能供熱主要是從核電機組二回路抽取蒸汽作為熱源,通過廠內換熱首站、廠外供熱企業換熱站進行多級換熱,最后經市政供熱管網將熱量傳遞至最終用戶,整個過程其實只發生了蒸汽加熱水和水加熱水兩個環節,環保又經濟。
談核色變,聽說使用核能進行供熱,很多人在意更多的是其的安全性能。熱力系統工程師表示,核能供熱不具有放射性,主要使用二回路蒸汽來推動進行發電供熱;另一方面,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于俊崇均指出,核反應堆采取的安全和防護措施非常嚴密,有三到四個屏障把核輻射包容起來。
由此可見,核能供熱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問題來了,核能供熱在北方廣泛推廣的可能性大不大?
政策支持。在《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中明確指出,將研究探索核能供熱,推動現役核電機組向周邊供熱,安全發展低溫泳池堆供暖示范。
技術先行。資料顯示,中核集團、中廣核和國家電投已經開發出屬于自己的核能供熱反應堆技術,接下來將完成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申請報告,目標確定為2020年底爭取國家核準核能供熱及核電建設項目。
運行成型。目前,落地的核能供熱項目采取核電廠-市政府-供熱公司模式,三者分段負責管道建設運營,由政府購買熱量,供熱公司按計量付費。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核能供熱成為北方清潔取暖的一個主要方式已成必然。
另外,付林也表示,未來,在北方集中供熱增至200億平方米的情況下,電廠和工業余熱作為主要熱源,最高可占到總供熱量的70%左右,大氣污染物排放可減少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