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簡介:

呂石磊
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學科方向帶頭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天津市建筑節能先進個人稱號,擔任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專家委員、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建筑調適專委會常務委員、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專業委員會委員、天津市碳中和與綠色金融研究中心副理事長。
2020 年,我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際上,我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比重的 50.6%,其中運行階段排放占全過程的21.3%,成為社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點領域之一。因此,建筑領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道路上,應重點關注能源生產和消費雙環節。

供暖是冬季北方地區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民生工程。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供暖行業面臨著能源結構轉型的重大挑戰,清潔性和低碳性是未來的主旋律。傳統的化石(煤)能源供暖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電能、核能、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將成為供暖熱源的主要技術途徑。

相變儲熱清潔供暖技術不光擁有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又逢政府指導性政策的適時出臺。國家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清潔供暖和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積極推動將太陽能、余熱、低谷電等應用于建筑供暖,實現供暖的電氣化、低碳化和清潔替代。

從全球的發展大勢來看,中國作為能源大國,發展儲熱技術更應該提到更高的戰略層面上,這是長期的國際儲熱技術競爭的需要,更是實現 “雙碳”目標的要求。據數據統計,全球終端能源消耗——熱能(冷/熱)消耗占比超過50%,城鎮建筑能源消耗——熱能(冷/熱)消耗占比40-60%。可以預見,熱能在城鎮能源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未來城鎮供熱系統將由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與儲熱設施結合,在實現供熱低碳化的同時,實現能源系統柔性靈活和運行經濟。

呂石磊老師在分享中表示:“儲熱技術是以儲熱材料為媒介將太陽能光熱、地熱、工業余熱、低品位廢熱等熱能儲存起來,在需要的時候進行釋放,力圖解決由于時間、空間、強度上的熱能供給與需求間不匹配所帶來的問題,最大限度地提高整個系統的能源利用率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技術。目前,主要有三種儲熱方式,包括顯熱儲熱、潛熱儲熱(也稱為相變儲熱)和熱化學反應儲熱。

儲熱技術特性對比
顯熱儲熱、相變儲熱、熱化學反應儲熱,這三種儲熱形式各具特點。與其他兩種儲熱形式相比,顯熱儲熱的配置簡單、技術成熟、儲熱材料廉價。但儲熱密度較低,系統通常占用較大空間,儲存過程中的溫度變化會導致巨大的熱損失。熱化學儲熱對可再生能源和工業廢熱等低品位能源的適用性較低,在國內外都尚在研發階段,商業化進程目前尚待推進。
相比于顯熱儲熱技術,相變儲熱具有單位體積儲熱密度大的優點,且在相變溫度范圍內具有較大能量的吸收和釋放,存儲和釋放溫度范圍窄,有利于充熱放熱過程的溫度穩定。熱化學反應儲熱的儲能密度比顯熱儲熱和相變儲熱都高,但應用技術和工藝太復雜,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如反應條件苛刻,不易實現、儲能體系壽命短、儲能材料對設備的腐蝕性大、一次性投資大及效率低等,如能很好地解決這幾方面的問題,則其應用前景廣闊。從三種儲熱形式的特點來看,相變儲能綜合效果好,目前許多研究都是針對這三種儲熱形式的不足進行研發與攻關。

在"雙碳”目標發展背景下,儲熱作為一種新型儲能技術將廣泛應用于清潔供暖、火電靈活性改造、綜合能源服務等多個能源細分領域,儲熱是提升供暖系統經濟性,保障部分不穩定低碳能源穩定供暖的必要條件,是構建低碳和零碳供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領域發展儲熱的途徑如下:
1.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2.進一步推進北方清潔取暖深入
3.為南方供暖提供新的技術路徑
4.推動農村太陽能供暖步伐

結語:“十四五”時期是實現碳達峰的關鍵窗口期,也是我國儲能技術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的重要時期。目前,發展儲能產業既是節能減排的需要,也是能源增長以支撐經濟發展的需要。
延伸閱讀:
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呂石磊率領的“低碳建筑與儲熱利用”研究團隊,十幾年來致力于建筑相變蓄熱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的前沿研究。研究團隊在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產學研技術開發等科研項目的支持下,通過完善理論方法、研發相變材料、開發蓄熱裝置、建設智慧平臺等,實現了相變蓄熱供暖技術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工程應用的全鏈條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