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建筑能耗要向北方采暖開刀了。
3月24日,在第十一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上,已入花甲之年,干了一輩子建筑節能工作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江億直言:“節能、消除霧霾要在采暖上下功夫。”
他判斷的重要依據是,北方城鎮建筑120億平方米,其中約80%采用不同規模的集中供熱方式,單位建筑供暖能耗達15kg標煤/平方米,北方采暖能耗在建筑總能耗中是具有最大節能潛力的領域。
這點得到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的認同,他在過去10年狠抓建筑節能,力推綠色建筑。“中國建筑節能余量最大的是北方地區供熱,它幾乎消耗了中國建筑能耗的一半左右。”
無獨有偶,3月28日,在第十一屆“清華大學建筑節能學術周”上發布的來自清華大學建筑節能中心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15》顯示,從用能總量來看,截至2013年年底已經呈現北方采暖、城鎮住宅、公共建筑、農村住宅四分天下的局勢。其中,北方城鎮供暖商品總能耗達1.81億噸標煤,占建筑總能耗的24%,為全國560億平方米建筑能耗總量的四分之一。
因此,一度如何有效降低北方采暖能耗,成為了我國建筑節能工作的重點。
一方面,自2001年以來北方采暖面積與總能耗在逐年攀升,另一方面冬季采暖帶來的污染加劇了北方霧霾的嚴峻性。
這令建筑節能學術領域的標桿人物江億很是擔憂。“北方采暖熱量供大于需,造成熱量浪費,而熱源在城市周圍,直接燃燒與排放,污染遠大于電、照明的能耗污染,要想節能降耗、消除霧霾必須在采暖上下功夫。”經過深入研究,他發現了降低北方城鎮供暖能耗的兩個“抓手”:一是降低末端供暖熱量需求,降低單位面積熱耗;二是使勁提高熱源效率,降低單位熱量煤耗。
北方采暖過量供熱是第一只“攔路虎”,實際平均熱源提供熱量為0.4~0.45吉焦/平方米,較采暖所需熱量0.35吉焦/平方米高出20%~30%。用個通俗的例子來講就是,國家規定冬季采暖時室內溫度的標準值為16℃~24℃,人在家里只要穿秋衣即可,但供熱過量后,要么在家中穿短袖要么開窗,因為溫度高于24℃。
破解供熱供大于需的難題,可通過加強室溫調控手段和激勵機制讓使用者主動調控,避免過熱。他認為,過去中國10年熱改沒有真正起到效果,缺的不是政策機制而是合適的技術路線與在供熱管理上的機制創新。
平衡熱源廠、熱網公司和終端用戶三者之間的關系是解決過熱的關鍵。針對終端用戶必須分棟計量,按照熱量計費,各戶分攤。
而對于熱網公司來說,熱力站可承包,按照熱量決算的方式,獨立經營支付熱費購買熱量,按照面積從用戶收取,通過節能調節賺取差價。“與各自直接利益掛鉤,才能真正促進改革。”另一方面,熱源廠和熱網公司之間可實行供水溫度減40℃的計價熱量方式,促進熱網回水溫度的降低,從而實現低品位余熱的大范圍利用。
江億相信只要供熱管理機制實現了上述創新,我國北方采暖的目標,用能強度由15kg標煤/平方米降低到10kg標煤/平方米,未來150億平方米建筑供暖能耗1.5億噸標煤,低于目前總量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來源:中國房地產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