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熱電聯產是國內外公認的節約能源、改善環境質量的有效手段。對于熱電聯產的節能減排效果,歐盟體會頗深:歐盟委員會曾在能源效率行動計劃中提出到2010年要減少一次能源消耗的20%,并減少20%的溫室氣體排放。為此,歐盟有關單位評估了熱電聯產的節能潛力,結果發現,僅熱電聯產一項技術就可完成歐盟節能目標的1/3,每年還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億噸。
業內人士認為,在能源形勢嚴峻、環境質量亟需改善的今天,發展熱電聯產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十一五”和“十二五”節能規劃中,均將熱電聯產列為重點工程。
供熱缺口大,燃煤熱效率誰最高?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底我國城市集中供熱面積571677萬平米;此外還有17個省市有縣集中供熱面積103300萬平米,20個省市有建制鎮集中供熱面積29564萬平米,20個省市有鄉集中供熱面積3164萬平米,8個省市有鄉和特殊區域集中供熱面積4825萬平米;共計有集中供熱面積71.25億平米。另據權威部門統計,我國北方需采暖的建筑總量約為400億平米。
采暖需求數量巨大,供熱缺口大,是我國面臨的現實。相比目前過剩的電力市場,供熱市場的賣方傾向更為明顯。在全國實行控制煤炭消費總量的情況下,如何才能用最少的煤耗供出最多的熱呢?比較目前幾種主要的供熱方式的燃煤熱效率,很容易得到答案。
目前主要的供熱方式有熱電聯產、區域鍋爐房、分散鍋爐房和小火爐等等。通過比較發現,熱電聯產的燃煤熱效率最高,可達80%左右;其次為區域鍋爐房,燃煤熱效率在60%左右,技術先進的可達70%以上;而分散小鍋爐房和小火爐的燃煤熱效率相對較低,分別小于40%和15%。
王振銘認為,熱電聯產的節能量是顯著的,且熱電廠的煙囪高達百米以上,煙氣高空排放,再加上尾氣經過嚴格處理,大大減少了對城市環境的污染。
業內人士認為,發展熱電聯產不但可以增加集中供熱面積,減少環境污染,還可以增加熱電廠經濟效益,“國家政策規定,在電力調度方面,‘以熱定電’運行的熱電廠發電量優先上網。在目前我國電力形勢整體寬松和鼓勵清潔能源多發電的形勢下,發展熱電聯產可以幫助火電廠多爭取計劃電量。”
熱電大國并非熱電強國
據了解,到2013年底,我國6000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裝機已達25182萬千瓦,比上一年又增加2297萬千瓦。資料顯示,美國熱電裝機容量較大。2010年熱電為8471千瓦,而我國同期已達16655萬千瓦。從熱電發展歷史上,原蘇聯熱電最發達。1996年我國熱電專委會代表團應邀訪問俄羅斯時,俄燃料動力部格隆莫夫局長曾介紹說,由于蘇聯解體,熱電廠的供熱量下降15.6%,俄規劃到1995年熱電裝機達6490萬千瓦。而我國到1995年底,熱電裝機已達6981萬千瓦。可以說,目前我國熱電裝機容量已居世界首位。
從中電聯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2006年至2013年,我國熱電聯產供熱機組容量迅速增加,從8311萬千瓦增加到25182萬千瓦,增加了近兩倍;但供熱量的增加并不理想,2006年年供熱量為227565萬吉焦,2013年年供熱量為324128萬吉焦,增加不到1倍。
“這說明很多供熱機組供熱能力未能充分發揮,”王振銘稱,“這些年我國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發展很快,但小鍋爐的數量發展更快。我國工業鍋爐的保有量已從1983年的25萬臺、53萬蒸噸發展到2012年的62萬臺,每天要燒掉7億噸燃煤。”
小鍋爐的快速發展與我國電力行業“上大壓小”的政策有關。從我國歷年集中供熱情況看,蒸汽的供熱能力和供熱總量2006年至2010年反而比2005年有所減少,而此時熱水的供熱能力與供熱總量卻增加9.96%—59.47%(供熱能力)、20.25%—67.48%(供熱總量)。
據王振銘分析,這是因為電力系統在‘上大壓小’過程中關停了一批中小熱電廠,上了大機組,而由于熱網不配套等原因,大機組的熱供不出來,致使供熱能力和供熱總量減少,“另外,許多地方沒有上大型熱電機組的條件,上中小熱電機組很難得到批準,只好上鍋爐房,滿足城市居民的采暖需求。”
在王振銘看來,我國現在可以稱得上是“熱電大國”,但還不能說是“熱電強國”。
應重視小機組供熱
在我國能源政策相關文件中,均提出“鼓勵、支持、發展熱電聯產”,但是如何支持?多年來國家在金融、稅收、環保等方面均未出臺優惠政策,只是在電力調度方面,規定“以熱定電”運行的熱電廠發電量優先上網,而非采暖期則按一般火電廠凝汽運行機組對待。還有的地方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混淆了熱電聯產與小火電的概念,把單機20萬千瓦以下的熱電聯產機組統統列入“小火電”,作為“關停”、“限期退出”對象,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不少熱電行業人士表示,小型供熱機組尤其是背壓式熱電聯產機組,冷端損失近乎為零,在同樣的進排(抽)汽參數下,熱電比最高,節能效益優于大型供熱機組。但是不少電力集團卻熱衷于上大容量機組,建設大型熱電廠。
據了解,大型熱電廠多由電力系統各大集團公司負責建設,資金和技術方面有保證,而廠外熱網一般由地方政府和熱力公司籌建,困難較大。一般是熱電廠投產數年后,熱網才逐步建成,所以新建2×30萬千瓦大型熱電廠熱負荷較低,很長時間達不到設計供熱量,供熱供電煤耗不太理想。
包括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熱電專業委員會前秘書長郁剛在內的多位熱電行業人士曾多次呼吁,熱電企業不應以機組容量大小論英雄,應綜合考慮機組的供熱量大小和節能減排效益。
王振銘建議,小型熱電機組適應熱負荷能力強,可根據不斷增漲的熱負荷逐步擴建,在熱負荷穩定的地區可以建設背壓機組,單位千瓦造價低,且單價千瓦的供熱量與節能量遠大于30萬千瓦的大型機組,“目前江蘇、浙江一些中小熱電廠已經證明這條道路是熱電的健康發展之路,可以在節能減排中做更大貢獻。” 來源:慧聰供熱采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