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爐對于一套采暖的重要性,就像發動機之于汽車、心臟之于人體。可以說,選好了鍋爐,你家的采暖就成功了一半,甚至連生活用水都會跟著升級。成都商報記者打探蓉城今冬采暖市場發現,今年的家用采暖鍋爐亮點極多,智能化和功能強大成為成都采暖2.0時代的最強硬件支持。
鍋爐可以完全取代熱水器
很多市民在選購時,分不清鍋爐和熱水器的區別。簡單來說,鍋爐可以取代熱水器,因為它的供熱分兩套:一是封閉的地暖或散熱片供暖;二是開放式的廚衛生活供水。鍋爐的功率動輒20、30kw,這是熱水器難以企及的,所以熱水器不能當鍋爐用。
“鍋爐是熱水器進化而來,但又有本質區別。”美景舒適家相關負責人介紹道,鍋爐分為五代,第一代就是快速式燃氣熱水器,第二代是套管式,因為燃氣與水流配合不好,所以水溫不恒定,特別是我們洗澡的時候,中間關一下,再打開就會有一股水很燙,使用感受很不好。
到了第三代板換式鍋爐,生活熱水舒適度就很高了,水溫恒定,水流量穩定。所以消費者買鍋爐,至少要第三代板換式才行。
第四代桶換式鍋爐,增加了一個換熱水箱,可以滿足多點、大流量用水的需求,比如躍層、別墅等多個衛生間同時用水的需求。而第五代冷凝鍋爐,則可以回收煙氣中的熱量,增加熱利用率,降低能耗,在節能性上遠遠超過前4代,是目前歐洲市場的主導產品,也是成都采暖未來的一大方向。
同時,鍋爐根據安裝方式可分為壁掛爐和落地爐,眼下成都家庭普通使用的是壁掛爐,外觀和熱水器差不多;落地爐則主要是第四、五代鍋爐在使用。
也有業內人士將鍋爐分為德系、美系和國產幾類。德系鍋爐注重工藝和材質,以博世、菲斯曼、沃樂夫等品牌為代表;美系鍋爐突出功能性、舒適感,A.O.史密斯是代表品牌;至于國產鍋爐,主打價格優勢,主要是萬和、前鋒等傳統熱水器品牌。
“智能心”鍋爐亮點多多
邁入采暖2.0時代,今冬成都市場上的采暖鍋爐讓記者眼前一亮,諸多開創性的人性化功能,讓居家采暖前所未有地舒適自如:
在南富森建材mall的華商暖通內,暖通工程師王黎給記者推薦了一款帶wifi遠程遙控功能的鍋爐,用戶可在下班前提前用手機連接家中wifi無線網打開暖氣,一個小時車程回家后,屋內已是一片春意,適合早出晚歸的上班族。
這里還有款帶OT控制器的鍋爐,室內墻上一個像中央空調的小面板,就可控制戶外的鍋爐調節溫度,避免了冬季反復出入采暖空間可能引發的感冒不適,適合家中的老人。
而在A.O.史密斯,記者見到一款自動化程度極高的鍋爐——自動補水可免去每年加水的麻煩;自動檢測故障并維修,能根據水壓氣壓智能穩定采暖溫度,甚至在1kpa的超低燃氣供壓下(民用天然氣壓一般為2kpa)能自動加壓,保證鍋爐不停機。
鍋爐趣聞
巨無霸鍋爐可供12個衛生間同時用水
有成都暖通商家安裝了麓山國際社區的一戶業主,這家有12個衛生間,業主稱,每年春節,全家幾十號人都會來長住,希望每天晚上12個衛生間能同時提供熱水。于是,該暖通商家拿出了一臺供水量380升的“巨無霸”鍋爐,滿足了這一極端需求。據說,一臺帶水箱的家用鍋爐的極限供熱指標,是兩個浴缸加15個龍頭,持續放熱水40分鐘后,每個龍頭依然有熱水流出。而在成都,最小的鍋爐只有10來升供水量,可夠一戶單間公寓的采暖和生活用水所需。
鍋爐選購
別光只盯著功率水量
“市民選擇家用鍋爐,首先看采暖功率和生活用水出水量這兩項指標。”華商暖通專業工程師介紹,他們根據成都地區的建筑墻體、冬季溫度、玻璃厚度等,測算出一個大致的對應指標,就是采暖空間每平方米需120瓦的功率。這樣算下來,一個套三戶型約100平方米采暖面積就需要12千瓦功率;再結合生活用水出水量,一般就要功率在24或28千瓦的鍋爐。
但光看功率和出水量遠遠不夠,加熱溫差值導致的供水量降低,是最容易被消費者忽略的指標——鍋爐在冬季要將15度的進水加熱到40度,18千瓦的鍋爐出水量只有8~10升/分鐘,這連一般的家用熱水器都比不上,所以要至少24千瓦的鍋爐提供13.8升/分鐘,乃至28千瓦鍋爐的16升/分鐘供水量,才能滿足家庭需求。要知道,目前有衛浴品牌的大花灑出水量一個就是10多升/分鐘,所以消費者選購鍋爐時一定要結合家中高峰用水量綜合考慮。
“注意品牌及品牌專業性,注意產品技術及型號是否與歐美同步,注意產品真實產地。”天合智能負責人郭宇烜也向消費者支招,由于鍋爐技術屬于舶來品,專業度很高,即便拆開鍋爐消費者也很難看出個名堂,所以看品牌、看技術比較靠譜。如果消費者選擇原裝進口品牌,一定要看清產地和報關手續。 來源:網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