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改不斷深入,國內多數省份相繼出現大用戶直購售電合作,即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合作,洽談價格。
記者了解到,由于電力需求不旺,受供求關系影響,部分直供電的電價已經低至發電成本價,并助長了地方高耗能企業的發展,與當前的限制高耗能產業發展的導向不符合。
另一方面,常年吃不飽的東北電企瞄準供暖季,試圖靠售賣熱能實現保命。
成本電價供給高耗能企業“我們痛心疾首,因為0.27元是發電的成本,幾乎沒有利潤可言。”
“在遼寧最近一次的大用戶直供電合作中,電價已經降到了發電成本每度電0.27元。”遼寧一家大型發電企業負責人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而現在的標桿電價是0.40元。”
與此同時“我們考察了南方一些省份的電力市場,他們的大用戶成交價格通常比標桿電價少2到3分錢”。
當看到這么低的大用戶直供電價時“我們痛心疾首,因為0.27元是發電的成本,幾乎沒有利潤可言”。
通常發電成本占到電價的60%至70%以內,按照標桿電價每度電0.40元計算,成本應該在0.28元左右。
這并不是電企最為“痛心”的事情,該企業人士很隱晦地表示:“現在大用戶的需求都是新組建的民營企業。”而所謂的民營企業,其實有更深層含義。
“我們去多個城市調研,發現很多大用戶直供電的買方都是高耗能企業。”參與電力行業改革政策制訂的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曾鳴表示。
同時記者看到相關信息顯示,營口忠旺鋁業有限公司與沈陽金山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分別簽署了《大用戶直購售電合作協議書》。
“大用戶直供價格偏低,給了高耗能企業發展的機會,這與我們的產業政策是不符合的。但地方政府要考慮經濟指標,因此,對高耗能產業的發展給予了便利。”曾鳴指出。
信息顯示,營口忠旺鋁業有限公司年產值約140億元,利稅約6億元。
“這是很多地方都存在的現象。”曾鳴表示,“這一現象的總體原因,就是供大于求。不少城市都出現了成本電價。”
電力企業靠賣熱“保命”
對于靠電吃飯的電企而言,供暖季是全年最重要的季節,并最終決定,全年虧損還是盈利。
對于這一狀況如何解決,參與電改政策制定的曾鳴向記者透露:“未來的政策發展方向就是嚴格限制火電裝機,新的項目將很難獲得批復,不能讓火電嚴重過剩。”
他透露:“未來熱電聯產是政策支持的方向。”但對于熱電聯產企業而言,能夠有機會參與到城市供熱系統中,依舊是十分利好的消息。因為,對于電企而言,需求不旺會導致發電上網困難,但是,一旦有了供熱指標,電力企業就可以增加上網電量,從而增加獲利。
數據顯示,今年1~9月份,全國工業用電量29039億千瓦時,同比下降0.9%,增速同比降低4.8個百分點,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為70.2%,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為-79.4%。其中,輕、重工業用電量分別為5009和24029億千瓦時,同比分別增長1.6%和下降1.5%,增速同比分別降低2.2和5.4個百分點。
而北方供暖地區,尤其是東北地區,又通常是“窩電”最嚴重的地區。由于需求量不足,多數傳統發電企業無法實現滿負荷運行。
記者在遼寧看到一家大型發電企業4臺機組中,只有兩臺在運行,遠遠沒有達到最大載荷。
“需求側不足,所以,我們電發多了就沒法上網。”該發電企業高層人士向記者表示。
但當冬季來臨,則是另一番景象——四臺機組可以全部發電上網——該電企正在積極備戰供暖季。
“現在政府正在核算,供暖季的時候,我們需要啟動多少產能。”該人士透露,“在發電的時候,才會產生熱能供熱,所以,供多少熱,啟動多少產能,也直接導致我們要發多少電,而電網會全部接納這些電。”
對于靠電吃飯的電企而言,供暖季是全年最重要的季節,并最終決定,全年虧損還是盈利。 來源: 中國經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