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8攝氏度,室內15攝氏度。打開身邊的電熱器,沏上一杯茶,2月26日中午,衡水市委宣傳部干部馬三坤像往常一樣實踐著他的“滿效率取暖法”,而他家中集中取暖用的暖氣片和暖氣管道早已被拆除。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滿效率取暖法”在衡水一些市民中流行。“現在煤炭資源那么短缺,而每年冬季的集中供熱都要消耗大量煤炭,居民還要交一筆數目不小的供暖費,有時還會引發矛盾,我這個法兒就能解決這些問題。”馬三坤提出的“滿效率取暖法”,主要是放棄集中供熱,在充分利用太陽熱能和保溫材料的情況下,用空調和電熱器采暖。
馬三坤家位于一棟普通建筑的頂樓。由于采光比較好,五六分鐘之后,十來平方米的客廳已經有了暖意。“如果配上雙層玻璃、保溫墻材和太陽能利用,節能效果會更好。”拆掉暖氣片后,馬三坤一直在琢磨太陽能利用。他拿出自己制作的太陽能熱交換器模型:雙層玻璃中有個黑色“鋼板”,上下各有管道相連。“鋼板吸收太陽光加熱空氣,熱空氣向上升通過管道輸入需要加熱的房間,再將冷空氣通過下面的管道輸送進來,進行循環。”
馬三坤的想法得到一些企業的支持。清河縣嵩山耐火材料廠向他提供了一種耐火纖維硬質隔熱板,用于建筑具有保溫作用。石家莊市油漆廠也派人找到他,提供企業研制的一種保溫漆。企業稱,這種漆保溫效果非常好,已經申請了國家專利。“隨著節能技術的發展,停止集中供熱將成為可能。”馬三坤對企業負責人的話印象深刻。
13時10分,馬三坤關掉電熱器,離開家去上班。“‘滿效率’就是熱隨人走,人離熱停,人在哪里就在哪兒加熱取暖,使采暖產生的熱量最大限度被人體利用。”下樓時,馬三坤看了一下自家的電表,上面顯示“5154千瓦時”。他計算了一下:扣除每天基本用電3千瓦時,這個采暖季的取暖用電大約近600千瓦時,折合電費300多元。連續試驗4個冬季的馬三坤說:“今年因為春節在家,用電算多的,但相比集中供熱要交的1800多元取暖費,也只有六分之一。”
馬三坤對節能的研究,來源于他對三大浪費的無法接受:“許多住宅因為主人上班或上學,大部分時間沒人在家,這段時間的供暖就是浪費;還有家庭住房面積較大,可有的房間沒人使用,這個房間供暖也是浪費;還有一些住宅位置好、日照充足,天氣好的時候不需要供暖,供暖還要開窗散熱,這也是浪費。”
家住回遷樓的59歲老人張存柱,對此深有同感。他沒有采用集中供暖,而是安裝了雙層玻璃,采取馬三坤的取暖法。2月25日,因為下了點小雪感覺有點冷,張存柱看電視時就把電熱器拉到身邊,他說:“感覺挺暖和。”看完電視,他又把電熱器拉到臥室,加熱取暖,準備睡覺。2月26日晴天,他一天沒有開電熱器。“就我們老兩口,住著130平方米的房子,其實活動空間也沒多大,可是暖氣費得2000多元,覺得沒必要這么浪費。”張存柱說,這個冬天他一次感冒也沒得,而且取暖前交的500元電費到現在還沒用完呢。
業內人士分析,在目前情況下停止集中供熱還不現實,但“滿效率取暖法”提供了一種節能思路,在兩種人群中擁有市場:一種是人口少或家庭成員上班或上學,取暖利用率低,認為繳那么多暖氣費不值;另一種是低收入家庭為了節省開支。家住衡水市第三中學附近的邢先生,貸款買了一套110多平方米的住房。考慮到經濟方面的原因他沒有采用集中供熱,而是采用空調和電熱器取暖。
小資料:我國城市供熱浪費嚴重
據新華社大多數城市供熱系統浪費嚴重。一是設備老化,管網失修,跑冒滴漏嚴重,產熱效率低,系統損失的熱量已經占到全部供熱量的30%。二是供熱系統原因,造成部分用戶室內溫度偏高,用戶又無法自主調控,只好開窗戶調節室溫,這部分浪費大約占了全部熱量的7%左右。三是管理不科學,不能計量收費。如,公共建筑尤其是辦公樓、學校等,下班、放學以后,周六、周日和元旦、春節以及寒假在室內無人的情況下照常供熱,初步估算這部分公共建筑能耗浪費高達40%以上。
試驗期間,馬三坤記錄溫度成為一種習慣。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滿效率取暖法”在衡水一些市民中流行。“現在煤炭資源那么短缺,而每年冬季的集中供熱都要消耗大量煤炭,居民還要交一筆數目不小的供暖費,有時還會引發矛盾,我這個法兒就能解決這些問題。”馬三坤提出的“滿效率取暖法”,主要是放棄集中供熱,在充分利用太陽熱能和保溫材料的情況下,用空調和電熱器采暖。
馬三坤家位于一棟普通建筑的頂樓。由于采光比較好,五六分鐘之后,十來平方米的客廳已經有了暖意。“如果配上雙層玻璃、保溫墻材和太陽能利用,節能效果會更好。”拆掉暖氣片后,馬三坤一直在琢磨太陽能利用。他拿出自己制作的太陽能熱交換器模型:雙層玻璃中有個黑色“鋼板”,上下各有管道相連。“鋼板吸收太陽光加熱空氣,熱空氣向上升通過管道輸入需要加熱的房間,再將冷空氣通過下面的管道輸送進來,進行循環。”
馬三坤的想法得到一些企業的支持。清河縣嵩山耐火材料廠向他提供了一種耐火纖維硬質隔熱板,用于建筑具有保溫作用。石家莊市油漆廠也派人找到他,提供企業研制的一種保溫漆。企業稱,這種漆保溫效果非常好,已經申請了國家專利。“隨著節能技術的發展,停止集中供熱將成為可能。”馬三坤對企業負責人的話印象深刻。
13時10分,馬三坤關掉電熱器,離開家去上班。“‘滿效率’就是熱隨人走,人離熱停,人在哪里就在哪兒加熱取暖,使采暖產生的熱量最大限度被人體利用。”下樓時,馬三坤看了一下自家的電表,上面顯示“5154千瓦時”。他計算了一下:扣除每天基本用電3千瓦時,這個采暖季的取暖用電大約近600千瓦時,折合電費300多元。連續試驗4個冬季的馬三坤說:“今年因為春節在家,用電算多的,但相比集中供熱要交的1800多元取暖費,也只有六分之一。”
馬三坤對節能的研究,來源于他對三大浪費的無法接受:“許多住宅因為主人上班或上學,大部分時間沒人在家,這段時間的供暖就是浪費;還有家庭住房面積較大,可有的房間沒人使用,這個房間供暖也是浪費;還有一些住宅位置好、日照充足,天氣好的時候不需要供暖,供暖還要開窗散熱,這也是浪費。”
家住回遷樓的59歲老人張存柱,對此深有同感。他沒有采用集中供暖,而是安裝了雙層玻璃,采取馬三坤的取暖法。2月25日,因為下了點小雪感覺有點冷,張存柱看電視時就把電熱器拉到身邊,他說:“感覺挺暖和。”看完電視,他又把電熱器拉到臥室,加熱取暖,準備睡覺。2月26日晴天,他一天沒有開電熱器。“就我們老兩口,住著130平方米的房子,其實活動空間也沒多大,可是暖氣費得2000多元,覺得沒必要這么浪費。”張存柱說,這個冬天他一次感冒也沒得,而且取暖前交的500元電費到現在還沒用完呢。
業內人士分析,在目前情況下停止集中供熱還不現實,但“滿效率取暖法”提供了一種節能思路,在兩種人群中擁有市場:一種是人口少或家庭成員上班或上學,取暖利用率低,認為繳那么多暖氣費不值;另一種是低收入家庭為了節省開支。家住衡水市第三中學附近的邢先生,貸款買了一套110多平方米的住房。考慮到經濟方面的原因他沒有采用集中供熱,而是采用空調和電熱器取暖。
小資料:我國城市供熱浪費嚴重
據新華社大多數城市供熱系統浪費嚴重。一是設備老化,管網失修,跑冒滴漏嚴重,產熱效率低,系統損失的熱量已經占到全部供熱量的30%。二是供熱系統原因,造成部分用戶室內溫度偏高,用戶又無法自主調控,只好開窗戶調節室溫,這部分浪費大約占了全部熱量的7%左右。三是管理不科學,不能計量收費。如,公共建筑尤其是辦公樓、學校等,下班、放學以后,周六、周日和元旦、春節以及寒假在室內無人的情況下照常供熱,初步估算這部分公共建筑能耗浪費高達40%以上。
試驗期間,馬三坤記錄溫度成為一種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