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十億人需要室內供暖:大約3.5億的歐盟成員國公民居住在溫暖的地中海氣候區域之外,而在北美地區,4億左右的居民居住在美國南部和西南部之外的區域,在中國,還有4億人生活在東北、華北和西部地區,而在這些地區,室內供暖的設備已經在技術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達到了最高的能效比和能源使用率。
回顧高效供暖系統的推廣過程,其速度不得不令人感到驚喜。20世紀50年代,我們家住在捷克和德國交界處附近,我們把木頭扔進沉重的鑄鐵爐子里,生火取暖,它的效率不超過35%。后來我在布拉格求學的時候,那時是60年代早期,城市里所用的電力來自于火電,使用的燃料是一種質量比較差的褐煤,而我生火取暖所用的爐子的效率在45%到50%之間。而在60年代后期,我們家居住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棟城郊房子的上層,所用的火爐以燃油為燃料,效率在55%到60%之間。到了1973年,我在加拿大的第一套房子擁有一個燃燒天然氣的火爐,效率達到了65%。17年之后,在一個更加高能效的房子里,我安裝了一個效率高達94%的爐子。而最終,我用一個效率為97%的產品替代了它。
在北半球,還有幾千萬人也像我一樣,見證了供暖方式的逐漸進步。正是因為在北美廉價的天然氣,和歐洲的荷蘭、北海和俄羅斯生產的天然氣(雖然更貴一些但更易獲得)這種最清潔的化石能源,生活在寒冷氣候中的人們才能使用它來取暖而不是使用木材、煤炭和燃油。在加拿大,中等效率(78%~84%)的火爐已在2009年停產,而所有的新建房屋內都要求配置高效火爐(至少90%的效率)。這樣的政策很快就將在其他西方國家推行,而逐漸增加的天然氣進口量也意味著中國已經開始從煤炭供暖向天然氣供暖轉變。
未來,我們需要從其他方面來提高供暖效率了。第一步是改善室內和室外空間的隔熱效果,主要是房屋面向室外的一邊,尤其是改善窗戶的隔熱效果。從火爐供暖到地熱供暖的轉變已經在推行之中,但是依然受到成本和空間的限制,另外還需要鉆探必需的地熱井。太陽能供暖也是可能的方案之一,但是它恰恰不能在最需要供暖的地區和時間使用,因為在極端寒冷的氣候條件下,比如長時間陰冷嚴寒的天氣,比如暴風雪,這些情況下,陽光無法穿透覆蓋在太陽能設備表面的厚重的積雪。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對于全球氣候變暖的控制需求最終會促成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清的發生呢?我會傾向于經濟劃算的選擇,也是可以對供暖所造成的碳排放實現最大、最持續性的減少的方法:限制住房面積。我們應該杜絕豪宅式住房,杜絕那些已經在北美地區普遍建成的占地面積巨大的大型住宅。而在熱帶地區建造這樣的住宅建筑會造成與之相反的開銷,那就是用于空調制冷的能源消耗。 來源:慧聰供熱采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