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泉城暖心人:新能源供熱,90后的他已獨當一面
張環宇是濟南熱力北控污水源能源中心主管,工作四年來他已獨自承擔了高墻王小區空氣源熱泵和北控污水源熱泵兩大項目。在高墻王小區時,他是758戶居民的供暖管家,在污水源項目工地,他又是新能源主管。作為一個90后,張環宇已在新能源供熱方面獨當一面。
文/片 齊魯晚報記者于悅 實習生趙曉彤
干活拼命,累得臺階上都能睡著
記者來到位于高新區徐家村的濟南熱力北控污水源能源中心時,張環宇正在機組旁拿著筆記本抄錄數據。這個1990年生的小伙23歲就加入濟南熱力公司,如今已是新能源供熱方面的一把好手。
談起初出茅廬時的自己,稍有些內向的張環宇說,印象最深刻的是2013年10月份在東關大街汽改水工地的經歷,由于海晏門附近車流量非常大,他們只能每晚10點到次日早上5點施工,天亮了再蓋上鋼板。剛參加工作就天天上夜班,辛苦可想而知。
2014年夏天,張環宇在高墻王小區空氣源熱泵項目中獨自擔任施工員,負責現場協調和質量監督等工作,那時的他干起活來十分拼命,有時累得坐在臺階上都能睡著。
這次施工結束后,張環宇成了高墻王小區758戶居民的唯一一個供暖管家。由于是小區第一年供暖,又是新的供熱方式,為了做到隨叫隨到,他幾乎全年都住在供熱站,手機不離手,不論吃飯還是休息,一接到電話就往用戶家里跑。

張環宇抄錄水表數據。齊魯晚報記者于悅攝
施工結束 腳上的鞋都快磨穿了
2016年6月到10月是北控污水源能源中心配套管網的建設工期,北控污水源能源中心采用污水源熱泵技術,冬季采集來自污水的低品位熱能,借助熱泵系統,通過消耗部分電能,將所取得的能量用于供暖。從項目開始規劃到建設,到投入運行,張環宇參與了全程。
當時正值夏天,大部分施工需要到晚上九點后進行,張環宇幾乎是沒白沒黑地待在現場,為了保證施工安全,挖土、鋪管道、焊接等過程他都要在旁邊盯著。偌大的工地旁的一間簡陋板房,就是他辦公和生活的地方。
簡易板房的電壓不太穩定,夏天一停電,熱浪滾滾,張環宇穿的T恤都被汗浸透了,為了保證施工質量,每天他都要沿著鋪設的管網巡檢五六遍,等到施工快結束時,他穿的一雙鞋都快磨穿了。由于所在位置較為偏僻,正逢雨季,周圍都是泥巴地,連一條平整的路都沒有,送設備的車來了都找不到地方,張環宇只能踩著兩腳泥去找人,進出一趟粘的泥比穿的鞋還沉。
雖然已不再是供暖管家,張環宇還像原來一樣,只要有事就隨叫隨到,去年9月份工地上急需一種DN700防沉降的井蓋,但廠家沒貨,到了十一假期才通知去拿,張環宇聞訊早晨7點多就借了輛車去拉設備。
人家不要的說明書他都撿回來看
“環宇在工作和生活當中都堪稱楷模。”同事翟嘉振說,他去年八月來到北控污水源能源中心時,這里還在搭建外墻,張環宇不停地打電話協調各方,等到停下來,手機都燙手了。“他對工作從不掉以輕心,只要發現一點點問題都會想盡辦法去解決。”
“因為我學的專業不對口,一切都要從頭學起,環宇就帶著我在工地上轉,把一些很基礎的知識比如工程原理講給我聽。”翟嘉振說。根據張環宇推薦的書單,他在書店買了五本工程專業書,拿回來后兩人就輪換著研究。
張環宇善于學習的習慣給剛認識他的翟嘉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我們在接自來水管時,工人給裝上了一個計量水流量的水表,裝水表的袋子里有份說明書,人家不要就隨手扔掉了。結果環宇當成寶貝似的撿回來,我們倆一起研究了一整天。”翟嘉振說,只要新來的設備上有銘牌或說明書,張環宇總會拉著他一塊去看去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