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寒冬的到來,2017年最后一個月,12月僅有5家環保企業登陸新三板,共涉及總資產為13.3億元。從業務領域來看,不同以往水務公司居多,此次登陸的環保企業主營業務多為能源領域有3家,兩家為合同能源的,1家為光伏電站。另外2家環保企業業務領域分別為第三方檢測和環保設備。從地區來看,江蘇和廣東各占2家,河南各1家。經濟發達的地區江蘇和廣東,相對而言,環保企業也多些。

總資產高達10.43億元的江蘇舜大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光伏發電項目的企業。隨著環境問題的突出,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是能源轉型升級的重點,而光伏電站是新能源最常見的一種。前幾年,太陽能光伏發電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光伏企業盛行,從而產生過剩使得不少企業出現虧損。舜大能源也不另外,2015年凈利潤虧損約430萬元,好在2106年扭虧為盈盈利1566萬元,2017年依然為盈利狀態,不過同比呈下降趨勢。
同舜大能源盈利狀況類似,恒凱能源從2015年的虧損177萬元到2016年的盈利1168萬元,預計2017年較2016年有所下降。而粵冠股份的凈利潤呈穩步上升的趨勢。
嚴格來說,恒凱能源和粵冠股份所屬行業并不是一般人以為的環保行業。而在同花順財經網上他們的所屬行業均為公用事業—環保工程。
恒凱能源主營業務為主要從事基于合同能源管理的節能服務、節能產品及太陽能光熱產品的研發與銷售。粵冠股份主營業務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的照明節能改造服務、土地管理、廣告牌等城區及公路衍生資源的開發、投資和運營。
能源是環保圈一個永恒的話題,尤其是現在化石能源的消耗是二氧化碳等大氣污染物排放的主要來源。改變能源利用方式,節能減排,緩解環境壓力。基于此上發展的新能源、清潔能源乃至合同能源,均歸類于環保行業。
另外兩家企業業務分別為第三方檢測和環保設備。
根據智研咨詢發布的《2017-2023年中國第三方檢測行業市場運行態勢與投資戰略咨詢報告》,2016年我國檢測行業市場規模2028億元,第三方檢測市場規模約908.5億元,第三方檢測占比檢測規模的44.8%。在我國檢測市場中,國有檢測機構壟斷了55%以上的市場份額,外資檢測機構以成熟的市場運作經驗占據了3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民營檢測機構僅只有10%左右的市場份額。因此,實際上,萬田檢測近幾年的凈利潤均不多。
隨著國家對檢測行業的改革,未來的市場將發生很大的改變。企業不再全部依賴政府檢測機構,政府檢測機構可購買第三方檢測機構服務,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外在內生需求均變大。加上登陸新三板獲得融資,第三方檢測機構將迎來更迅猛的發展。
環保裝備領域也是近來熱點領域。2017年10月份,工信部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實現環保裝備制造業產值達到10000億元。目前預計2017年底環保裝備產值達到7000億元,每年年均增長13%才能實現2020年的目標產值。雖然啟創環境2017年5月31日前五個月凈利潤為虧損44萬,但是依然能夠成功登陸新三板。看來新三板的確對“環保”相關的企業顯得格外“寬容”,不受新三板寒冬的影響。來源:點綠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