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舒適供暖市場需求仍保持強勁態勢,加之環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供暖行業必將迎來更好更多的發展機會,但對供暖企業而言,既是發展“大機遇”,亦是市場“大洗牌”,那么2022供暖行業有哪些值得思考的發展趨勢?
張保紅:行業資深專家|暖通多項行業標準制定者
記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供暖系統已經走進千家萬戶,眾所周知如果系統不達標,給用戶造成的損失都難以彌補,那么您認為一套“好系統”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張保紅先生:供暖系統不是簡單的設備堆砌,而是由熱源、輸配、末端、控制四部分的相輔相成,如果單有優良的熱源設備和末端裝置,也不一定有“好系統”的效果,還要結合能源狀況、環保要求、氣候特點、建筑類型與功能、用戶使用行為和習慣等,做好設計選型、安裝施工、運行調控和維護。
“好系統”,需求側是站在用戶角度的“效果好、費用低、易操作、故障少” 體驗。供應側是站在設計制造集成角度的“安全、方便、穩定、美觀、高效、舒適、健康、經濟、低碳、設計、集成技術經濟”綜合評價,考慮政策、能源狀況、環境氣候影響,以及投資、能效、耗能、運行費用方案預期等,關注舒適、健康、以人為本,滿足用戶使用要求的可行性、可靠性、美觀性、調節性、可操作性、智能性、可維護性。
記者:作為供暖行業專家,您認為當前供暖市場發展面臨哪些問題?未來的發展趨勢又是怎樣的呢?
張保紅先生:傳統供暖的概念與技術產品,是基于PMV的穩態均勻熱環境的長波輻射換熱和對流換熱的成熟技術。這個行業其實才剛解決了冷不冷得下來、熱不熱得起來的問題(甚至很多項目連這個問題都沒解決好),至于運行起來節不節能、智能化程度怎么樣等等問題還有很多,真正有水平的供暖人還大有可為。
以往的供暖設計,是一種指令式設計,往往只關注室內溫度這一單一的熱環境參數,讓用戶在未來“熱適應”,沒有充分考慮多個熱環境參數共同作用和適應性因素對室內人體熱舒適的影響,以及盡可能減小產生局部熱不適因素,使自身接近或達到熱舒適狀態。
舒適性供暖,需要根據人體熱舒適性理論進行論證確定,多個熱環境參數應綜合兼顧。如濕度是影響人體健康舒適的重要指標,要想營造健康舒適的室內熱環境,必須進行熱濕雙控。推薦相對濕度30%~70%,是為了減少潮濕或干燥皮膚及眼睛的刺激,靜電、細菌生長和呼吸性疾病的危害
流行病學的研究已經證明建筑室內環境的“濕”問題與人體健康(呼吸道疾病、哮喘以及過敏)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例如咳嗽、氣喘以及哮喘等疾病。南方地區濕度很高,冬季和夏季都很嚴重,跟外部氣候,人行為都密切相關,而且大多數人未能重視濕度帶來的健康問題,也不注重調節。
供暖行業逐漸融合了更多對舒適和健康的理解,應由指令式設計改為性能化設計,也是立足于全年環境質量和調控能耗進行綜合的節能設計,并服從于改善室內熱濕環境的要求。
新的供暖概念與技術產品,應是依據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等理論基礎,研究動態熱環境、局部熱暴露下人體短波輻射換熱和接觸式換熱等的適應性熱舒適理論的新技術。
舒適健康的人居室內環境應是適宜的室內熱環境、實現舒適的睡眠環境、保持清潔的空氣環境、創造安全放心的居住環境。
記者:目前供暖、通風、空調不存在必然的界限,部分供暖企業開始圍繞供暖、空調、新風及其他方向尋求跨界融合,針對這一現象,您有什么看法或建議?
張保紅先生:目前行業趨勢,供暖、通風、空調專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用戶需求變化不斷,供暖從業者通過專業交叉、跨界融合,逐漸拓展到供暖供冷、供熱、燃氣應用、暖通空調(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給排水、新風凈化、舒適家居等領域。居住建筑“安全、健康、舒適、環保、節能”的環境控制需求是全年連續性的,各種需求相互關聯。
相互獨立的供暖、通風、空調等技術系統分別設計,逐漸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建筑環境調控技術體系,這樣就需要加強建筑環境學、環境性理學、環境健康學、人體生理學、人體工程學、健康家居、熱濕環境營造的熱學原理、給排水、空氣凈化與室內環境治理等眾多專業基礎理論學習,及了解掌握相關行業有關規范、術語標準、技術標準、規程等。
企業轉型須基于核心競爭力,也就是領先的核心技術能力或管理能力。如經營上產品多元化發展及定制服務,表面看是單品到系統的產品組合的改變,專業是多維度的,需要更有力的技術支撐。
信息時代,面對變化,少點浮躁焦慮,碎片化、被動式學習成為常態,效率也比較高。也需要踏下心來系統化主動學習,通過思考形成自己的結論和知識體系,能夠指導具體實踐,才是掌握了有價值的知識,也要注意避免專注而產生偏見、狹隘。
有人認為實際中“缺少標準”,標準、規范等是在大量研究、測試、檢驗、實踐中的總結提煉與完善,一般滯后于市場。還存在有人不知道有標準,有人知道標準但沒看過,有人也可能覺得標準太多了,遵守執行起來難選擇等。
存在行業組織標準宣貫不到位狀況,新標準發布多、非專業人員關注不到等情況。比如GB/T 41004.1-2021、GB/T 41004.2-2021等,還有一系列強制性工程建設規范和通用規范,如GB 55009-2021、GB 55010-2021、GB 55015-2021、GB 55016-2021、GB 55020-2021等,需要及時了解掌握。對標準、規范的學習,首先了解其適用范圍,理解術語含義,再到條文,有利于專業度提升。
現在新概念多,而每一個被廣泛接受的概念誕生都被人利用,成為炒作獲利的工具,有些概念的流行是非專業人士提出來的,只是提出了概念和用例,卻無法清晰定義邊界,導致了概念難以統一。
供暖行業本來就是一個服務行業,互聯網普及,信息通透,信息差減弱,提倡由物質產品轉變知識型產品(如系統集成、數字化、智能物聯、健康產品等)的研發,產品思維轉向應用思維、系統集成技術思維、環境思維,由單純賣產品轉向為用戶需求側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的體驗服務。
在人工智能(AI)、人類健康和雙碳目標的背景下,隨著我國在綠色建筑、健康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等體系的發展,結合國家“十四五”規劃,應對人口老老齡化社會將到來等,仍有許多新的空間值得探索。
干掉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供暖人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