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球磁場是如何“誕生”的?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磁場主要是由于地球最中心部分產生的,這個部分非常巨大,溫度很高,一般被稱為地核。在地球的內部,深度增加的同時會帶來壓力和溫度的增加,到了地核部分,溫度就已經超過了太陽表面的溫度。
看到這里,想必大家非常好奇,為什么地核能夠擁有如此高的溫度,其“能量源泉”在哪里?為什么地球已經形成45億年,這種能量卻依然沒有消耗完畢?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吧。
二、地球形成已經有45億年了,為什么地核的熱量還沒有被“消耗”完?
我們的地球陸地分為三個部分,而地核就是三個部分之中埋藏最深的一個部位。地核分為內外兩個部分,外核主要呈現熔融狀態,而內核主要是鐵和鎳組成的密度比較大的固態結構。
想要知道地核溫度的來源,首先要看一看整個太陽系是如何演化的。最開始,太陽系并不存在各個天體,而是存在著許多巨大的星云,這些星云溫度較高,分子運動比較劇烈。隨著時間的流逝,星云不斷進行冷卻,慢慢進行凝固,有一片巨大的星云連結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這就是最“開始”的太陽。
形成太陽以后,星云還剩下了許多比較大的碎片,這些碎片因為初始太陽的引力而不斷圍繞著太陽進行運動,這種運動也促進了碎片星云自己的凝結,而后慢慢形成了八大行星。
在此以后,大塊星云都已經塵埃已定,還剩下許多非常小的星云在慢慢冷卻。這個時候,這些非常小的星云碎片同樣會受到太陽引力,不同的是這次增加了行星的引力,這導致最開始的太陽系引力非常混亂,經常有行星碎片到處亂飛,撞擊到各大行星,地球也經歷了許多次撞擊。
大家都知道能量守恒的道理,當碎片飛往地球,其帶有的動能就會“轉移”到地球身上,但是地球本身重量比碎片大很多,這些動能并不能讓地球移動多少,于是大量動能轉換成了熱能,經過空氣和陸地的層層傳遞,最終傳遞到了地球最深處,也就是地核。
在那個時代,碎片撞擊星球的事情是“家常便飯”,這也就導致許多行星都積累了大量的熱能。后來,太陽系逐漸走上正軌,引力也逐漸規律起來,碎片撞擊地球的概率小了很多。雖然失去了熱量來源,但是太陽本身散發著大量的熱,再加上地球有大氣層保護,地核的熱量想要消耗殆盡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