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供政策疊加疫情沖擊只是碳通脹進程中的一個小插曲,拉長周期來看,碳中和背景下高耗能產能持續去化導致的碳通脹才剛剛開始。建議投資者重視復蘇階段“投資需求弱反彈、原料供給強約束”背景下的碳通脹交易機會,其中國內定價的穩增長品種(煤炭、鋼鐵)有望同時受益于“基建鏈的現實”和“地產鏈的預期”。
摘要:
電力系統轉型帶來的能耗周期是長期命題。
年初以來,火電供給相對疲弱,電力供需維持緊平衡態勢。風電和光伏投資持續加碼,特高壓也進入新一輪建設周期,體現了通過清潔能源轉型來緩解能耗約束的政策導向,但受限于新能源的不穩定性和相關儲能技術的瓶頸,電力轉型的過程并未一蹴而就。因此我們看到火電投資也在大幅加碼,旨在通過火電靈活性改造來充當調峰電源,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時也意味著我們需要長期與能耗周期共存。
低庫存、低產能背景下的供給約束不依賴強需求假設。
根據最新的庫存和產能利用率數據,我們發現部分上游行業(如:煤炭、鋼鐵)正處于主動補庫階段。在需求維持弱勢的假定下,也勢必會推升本來已處高位的產能利用率;一旦疫情好轉帶來需求修復,疊加穩增長政策落地,供給端的約束將再次回到我們的視野;
從外部環境來看,高油價本質上是全球碳中和帶來的產能周期下行,而疫后全球經濟需求修復的彈性明顯強于供給端,從而導致原油供需的長期錯配。站在當下,原油處于低庫存、低產能的大背景下,對應的是 “補不動”
的庫存和持續高位的油價,外部供給約束下,我國油氣產能利用率來到歷史高位,能源品價格受到進一步支撐。
被疫情壓制的碳通脹一觸即發。
剔除基數效應,我們發現即使在保供疊加需求走弱的背景下,多數商品價格(包括國內定價的品種)從年初以來就已經開始二次上沖,而本輪疫情導致的短期衰退環境也未能給碳通脹帶來大幅回調。因此,我們認為保供政策疊加疫情沖擊只是碳通脹進程中的一個小插曲,碳中和背景下高耗能產能持續去化導致的碳通脹才剛剛開始,而不是已經結束;? 站在當下,我們看到隨著疫情緩解和復工復產的提速,基建鏈的需求端彈性正在兌現并逐步加強,這必然進一步推升其上游鏈條的供給壓力和價格彈性;同時我們認為地產因城施策角度的政策趨松會進入到新的加速期。
因此,建議投資者重視疫后復蘇階段“投資需求弱反彈、原料供給強約束”
背景下的碳通脹交易機會,其中國內定價的穩增長品種(煤炭、鋼鐵)有望同時受益于“基建鏈的現實”和“地產鏈的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