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碳排放的主要行業之一,建筑業的綠色化轉型升級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如何做好節能減排,是近年來政府部門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上,有一項議程就是《聽取市政府關于節約能源“一法一辦法”貫徹實施情況》。截至2021年,全市共240多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標識認證,合計建筑面積2800余萬平方米。
近零能耗建筑通過技術手段大幅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
鹿城七都供電所項目總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位于溫州“未來科技島”七都島核心位置,項目總投資約1500萬元。
那么,什么是近零能耗建筑?
該工程承建方溫州電建現場負責人戴省群介紹,所謂近零能耗建筑,主要是指適應氣候特征和自然條件,通過技術手段,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設備與系統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系統運行,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適室內環境,其建筑能耗水平應較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降低60%~75%以上。
在現行標準下,近零能耗建筑需要滿足能耗及氣密性兩項約束性指標。而本項目的建筑綜合節能率、建筑本體節能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分別達到77.56%、26.59%、76.17%。為了做好該工程,相關人員不僅提前前往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進行了參觀學習,還專門組織了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方面的培訓。
戴省群說,以空調為例,由分體空調調整為中央空調系統,冷熱源為風冷熱泵機組,并增加新風機組。而采用風冷熱泵機組的好處是,在炎熱的夏日,可以利用晚上時間吸收夜間涼氣,白天可以起到制冷效果;冬天則可以進行加熱,為室內帶來暖氣。這樣不但避開了用電高峰期可能引起的運行事故,還可以提高電能的利用率,避免重復建設,節省運行費用。
同時,該建筑通過光導管、空氣源熱泵、太陽能光伏等材料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降低能耗。“在三層布設智慧照明系統,采用全數字分布式控制系統,對三層照明進行自動化和集中控制管理,實現能源監測。同時在走廊位置增設導光管,白天導光管通過光線折射,對走廊提供照明。”戴省群說,建筑還設置了平板式太陽能集熱器、太陽能光伏板,供應建筑生活熱水需求和用電需求。
“十三五”期間溫州單位GDP能耗降幅達15.8%
近年來,我市嚴格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和浙江省實施辦法,通過強化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嚴格責任考核、健全監管體系,切實加強節能管理,取得了較好成效。“十三五”期間,我市單位GDP能耗降幅連續五年超額完成進度目標,五年累計降幅達15.8%,完成率位居全省第3;2020年全市單位GDP能耗達0.31噸標煤/萬元,位居全省第2。
而作為碳排放的主要行業之一,我市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加快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截至2021年,全市共240多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標識認證,合計建筑面積2800余萬平方米;140萬平方米既有建筑完成節能改造,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4500多萬平方米。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累計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2900多萬平方米,其中裝配式住宅和公共建筑2100多萬平方米。
市人大代表 肖宗富
強化綠色發展政策支持 推動實現雙碳發展目標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近年來,溫州市高度重視綠色發展工作,努力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切實加大對低碳環保行業的支持,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政策框架完善,努力推動溫州市“雙碳”目標的有效落地。
但不管是建筑領域,還是其他相關綠色產業,在快速發展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綠色產業發展規劃、綠色標準認定、部門協調機制以及碳權益流轉市場等方面仍顯薄弱,一定程度制約溫州實現“雙碳”目標。
因此,我建議,要不斷創新和完善溫州綠色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提升市場主體綠色發展主動性,是推動溫州“雙碳”經濟健康、良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門需要出臺配套政策制度、便利措施、評估獎懲等方面的措施,用于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綠色金融供給等。同時,加快出臺溫州市統一的碳核算和碳效評價體系,建立市場主體碳信息采集與核算、金融產品環境效益核算等相關標準,確保企業碳信息的可比性和權威性,拓寬碳信息的金融應用場景。此外,還要明確“雙碳”工作政府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等。
市人大代表 謝瑞霞
盡快出臺《夏熱冬暖地區超低能耗建筑規范文件和扶持辦法》
2020年9月,我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發展目標。建筑領域的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是我國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的重要構成部分,2018年我國建筑全過程能耗及碳排放分別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總量的46.5%和51.3%,所以建筑領域節能減排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戰略的關鍵一環。
溫州一直以來非常重視建筑節能,2022年6月成立了溫州市建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研究中心。超低能耗建筑在北方嚴寒及寒冷地區實施較為成熟,而在溫州這種夏熱冬暖地區建設較為不易,目前存在技術路徑不清晰、規范標準缺乏、管理機制不完善、工程實踐不足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用碳的視角構建目標指標體系、標準技術體系、政策法規體系、監測考核體系;其次要注重新建建筑全產業鏈低碳化發展,包括新建建筑的設計、材料生產、施工建造等環節,都必須加大低碳化的考量。
我國于2008年頒布了《民用建筑節能條例》,還于2019年開始實施國家標準GB/T51350—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但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的氣候差異巨大,不可能套用一種能源模式和建筑節能規范,必須因地制宜。所以目前溫州應該根據氣候和居民用能習慣,盡快出臺夏熱冬暖地區超低能耗建筑技術規范文件和建筑節能示范項目專項扶持辦法,對超低能耗建筑給予專項資金或一定比例的容積率獎勵,用激勵政策驅動溫州綠色建筑全產業鏈規范、快速、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