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供暖季如約而至。昨天,《科技日報》發表文章《硬“核”供暖,溫暖這個冬天》。
到底什么是核能供暖?杭州有沒有機會實現核能供暖呢?
核能供暖有輻射嗎?
我國北方大多數地區都采取集中供暖方式。
集中供暖是指由集中熱源所產生的蒸汽或熱水,通過管網供給一個城市或一定區域生產、生活所需熱量的方式。
其中,加熱水或制造低壓蒸汽的階段被廣大網友戲稱為“燒開水”階段。
想要“燒開水”,首先就要有熱源。在大規模供熱中,一般利用熱值(表示燃料質量的重要指標)較高的煤炭、天然氣或者發電廠的余熱。
長期以來,我國北方地區集中供熱的“功臣”主要是各類燃煤、燃氣鍋爐或火電機組,燃煤供熱比重高達70%到80%。
傳統供暖方式成本較低,但是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
據清華大學建筑節能中心測算,2018年我國建筑運行碳排放量在21億噸左右,約占全社會排放總量的20%。其中,我國北方城鎮供暖能耗為2.12億噸標煤、碳排放量約為5.5億噸,這大約相當于2億輛小轎車一年的碳排放量。
于是,人們將目光投向了核能。相比于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核能具有穩定性強、能量密度大等特點,是冬季供暖的更優選擇。
在許多人的印象當中,核能最直接的應用似乎是發電。事實上,核電站的發電原理和傳統火電站是非常相似的,它也可以像火電站一樣,做到熱電聯產,也就是既發電又供暖。
不過,也有人擔心,在核能供暖的過程中,暖氣管里的水是直接從核電廠加熱后流出的,因而會有輻射。
要消除這個顧慮,首先要搞清楚一點,核能供暖不等于核供暖。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技術,能夠把核燃料直接拿來作為熱源,都是要經過層層介質轉換才能實現供暖。
說白了,使用核能供暖的居民,他們家里暖氣管道內的熱水,并不是直接從核電站里流出來的,而是經過層層換熱后被“焐”熱的水。核電站只是為供暖企業提供熱源,并不直接負責向居民家里供暖。
分戶式供暖成“杭州供暖模式”
去年12月,我國南方地區首個核能供暖項目——浙江海鹽核能供暖示范工程(一期)正式投運,供暖面積達46萬平方米,惠及近4000戶居民。
據測算,相對于南方地區的電取暖方式,該項目全部建成投運后,每年可節約電能消耗1.96億度。
那么杭州有沒有機會實現集中供暖呢?
2008年之前,杭州曾有熱電公司和熱力公司兩家進行集中供暖,主要是利用煤燃燒后的余熱進行供暖,但由于運行能耗高,長距離輸送管網熱損失較大,污染大,最后關停了。
隨著社會發展,為了滿足廣大杭州市民日益增長的冬季采暖需求,2017年,杭燃集團因地制宜推出的家庭分布式供暖模式,針對不同的用戶推出針對性的供暖方案。
比如說,寫字樓、酒店、商業綜合體,就采用大型的燃氣鍋爐進行集中供暖。
杭燃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有別于北方政府組織的集中供暖,在城市規劃階段就對供暖管道、設備等進行了部署規劃。南方城市集中供暖,面臨著自身地域特有的問題:每年的供暖周期短,集中供暖設施利用率低,北方統一集中供暖模式不適合南方。
近年來,杭燃集團還推出了最新的天然氣冷熱電“三聯供”分布式能源技術,以天然氣為一次能源用于發電,并利用發電余熱制冷、供暖,同時向用戶輸出電能、熱(冷)的綜合能源供應系統,目前已在蕭山國際機場、丁橋醫院、小和山綠色能源體驗中心等地投用。
針對普通居民用戶的采暖需求,主要推薦的是分戶式供暖,即通過安裝地暖或墻暖設備,實現全屋采暖。這也是市場普及面廣、比較成熟的技術,安裝也比較方便和靈活。
至去年年底,杭州已經有11.4萬戶家庭安裝了分戶式取暖設備。
橙友熱議
189××××8276:核暖科技,大有盼頭。
136××××2121:杭州的冬天又濕又冷,那是種刺骨的冷。一直盼集中供暖。
木耳:有朋友在海鹽,冬天核能供暖,羨慕啊!
180××××1972:能用上核暖,真的是幸福感滿滿的。
136××××1952:科技改變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