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著力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健全完善制度體系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專場發布會上獲悉,內蒙古全區103個旗縣(市、區)全部按時開栓供熱。目前,全區供熱運行整體穩定,供熱質量明顯提升。

發布會現場(央廣網記者 魏全民 攝)

發布會現場(央廣網記者 魏全民 攝)
內蒙古自治區住建廳黨組書記、廳長郭玉峰介紹,住建廳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對熱源、熱網、熱力站、住戶等進行了多輪全鏈條排查,找準供熱不熱“病根”,建立項目清單,確定了528個項目。截至10月15日,全年計劃實施的528個項目已全部完工,全區103個旗縣(市、區)全部按時開栓供熱。目前,全區供熱運行整體穩定,供熱質量明顯提升。
“溫暖工程”在積極籌措資金方面,通過爭取國家部委支持、政府配套、企業出資等方式共完成投資196億元,同時,引進中鐵三局等央企帶資融資進駐有關盟市,與當地企業合作,采取特許經營、使用者付費模式參與“溫暖工程”建設。
在加快推進項目建設方面,全年完成新建改造熱源點68個,供熱能力提高0.7億平方米,達到13.5億平方米,改造供熱一級管網815公里、熱源互聯互通管網136公里,熱源輸配能力及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改造熱力站3064座、供熱二級管網5970公里、樓棟立管2870公里、戶內系統4.6萬戶,終端用戶供熱質量進一步提升。
完善制度機制方面,建立完善了供熱能源保障機制、應急管理機制和供熱服務專線、供熱管家等8個方面45個相關制度,為供熱管理制度化、規范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在探索智慧供熱方面,對主要供熱設施及管網加裝運行參數采集器,隨時掌握供熱運行工況,按照室外溫度變化,靈活調整供熱參數。建立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居民室溫在線監測系統,以小區為單元,按照3%—5%的比例在全區2.4萬余個小區安裝23.8萬部室溫采集器,實時監測居民室溫狀況,發現問題及時預警處置。供熱監管方式由接到投訴被動處置向事前預警主動服務轉變,真正實現“未訴先辦”。
為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推動內蒙古全區供熱領域改革,鞏固“溫暖工程”成果,內蒙古探索“精準供熱、按需供熱”,將繼續做好以下三項工作:
重點抓好供熱期間的精準服務
充分利用居民室溫在線監測系統,精準開展日研判周調度,實時掌握各地供熱運行情況。嚴格落實供熱服務專線、“雙管家”制度,及時協調解決存在的困難問題。
不斷規范供熱行業管理
進一步完善供熱經營許可制度,建立供熱企業準入、退出機制,制定供熱企業考核評價辦法,重點從供熱質量、供熱服務、系統運行、設備檢修、人員管理、投訴處置、應急管理、群眾滿意度等方面對供熱企業進行考核評價,依法清退屢次不整改和考評結果連續不合格的企業。指導盟市完善能源保障、供熱保障金、考核評價、應急保障補償、服務管理等相關制度,為供熱管理制度化、規范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持續探索“精準供熱、按需供熱”新模式
推動呼和浩特、鄂爾多斯市等5個盟市持續開展智慧供熱試點工作,在康巴什區打造智慧供熱先行區,探索開展全域智慧供熱示范點,盡快試出經驗和成果,逐步向全區推廣。同步研究制定自治區智慧供熱標準,加快信息化、自動化管理在供熱領域的應用,實現“源、網、站、戶”全鏈條智慧管理。同時,探索建立計量供熱收費、管理和宣傳體系,逐步實現“精準供熱、按需供熱”的目標,打造節能、舒適供熱新格局,推動全區供熱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