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為發言內容整理
根據2022年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全球碳排放占比最大的領域是供電和供熱,達44%,而中國這一比例高達56%,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12%。所以,降低能源電力系統的碳排放,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
儲能技術是實現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的關鍵。與電網配合效果最佳的儲能方式是抽水蓄能,人類已使用近100年。但抽水蓄能可開發容量有限,且受環境、地理、地質等多種條件嚴格限制,合適的選址要求具備合適的山體、水源等條件。其他儲能方式,如鋰電池、飛輪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甚至有人提出建造幾十層樓高的電梯,將重物提升,需要時讓重物自由落體來發電。不過,就目前而言,這些儲能方式難以在大規模與電網配合的同時兼顧良好的經濟性。所以,氫儲能值得我們重點關注。
通過氫能的存儲與電網可再生能源的交互,能夠實現電網并網或離網獨立運行,這是一場全綠色的結構變革,有助于解決儲能、可再生能源消納以及能源電力市場化等重大挑戰。
我們致力于打造氫賦能智能能源系統,該系統涉及電聯供,以水為載體進行水能存儲,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氫能供應鏈的市場化運營和管理,使存儲與電網及可再生能源相互交互,達成能源的并網和獨立運行。這是一種全綠色的結構變化,能夠有效應對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消納以及能源電力市場化等難題。
未來,我們有望形成氫能和電能并重的能源供應系統。當前,二次能源以電為主,電網的地位不可替代,而未來將構建起氫和電并重的供需體系。上方是電的發輸配用系統,下方是氫能的生產、運輸、存儲和使用系統,生產的電既可以接入電網,也能獨立運行。
自2022年起,我們承擔了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含氫多能源供需系統協同運行的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該項目涉及一系列基礎研究問題,氫賦能新型物理融合系統具有典型性,主要包括系統的智能性設計和一體化建模,涉及終端系統和供需系統,屬于典型的人機混合系統。
那么,何為智能?以終端能源系統為例,像會議廳在夏季供冷、冬季供熱時,并非簡單地將溫度設定為某一數值,而是要以最節能的方式,利用最少的能源,為人們營造舒適環境。舒適環境并非僅由溫度決定,還與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噪聲水平等因素相關。例如,濕度高時,26攝氏度可能仍讓人感覺炎熱;濕度低時,27攝氏度也可能讓人感覺舒適,而這一差異可能導致能耗相差5%。所以,系統需要具備智能性。
此外,系統還需具備安全運行的控制優化理論、氫能供應鏈的協同優化理論。同時,該系統本身是帶有儲能的、能夠自我調節和平衡的分布式系統,需要實現高能效調控和運行穩定。
陜西榆林的氫賦能零碳智慧能源站示范項目,是首個實現規模化和經濟性的系統。太陽能和光伏可直接供電,電力過剩時用于制氫;電力不足時,由熱電聯產的氫燃料電池供電。由于榆林方面要求我們參與氫能供應鏈,并非全部自制氫,所以65%的氫來自外部。供熱采用地緣熱泵系統,通過地埋管和導熱管,與氫燃料電池產生的熱共同供熱。夏季多余的熱量,通過200米的地埋管與土壤進行熱交換,提升土壤溫度,冬季再用冷水將這部分熱量置換出來用于供熱。供冷同樣依靠地緣熱泵,并且配備了500噸的水罐,用于夏季儲冷水、冬季儲熱水。如果僅考慮電能利用,利用率僅30%,而現在的能源利用率超過92%,幾乎將所有能量都充分利用起來。
同時,能源站還安裝了聯通5G基站和數據中心,采用黃色的直冷機架,經濟性良好。此外,我們還打造了一個出色的數字孿生系統。大家尤為關注成本問題,若采用電網供電、城市熱力網供熱以及冷水機組夏季供冷,綜合單位能源成本約為每千瓦時0.57元,而我們的能源站可將成本降至0.36元,降低幅度超過30%。與傳統能源結構(電網供電、熱網供熱、空調供冷)相比,我們的能源站在供電、供熱和供冷方面,合計可降低35%的能源成本。我們提出了算力網、通信網和能源網的三網合一理念,這將為未來的分布式數據中心和超高速低碳發展提供零碳能源,實現算力、數據和通訊的聯合,有力撬動能源需求。
另外,我們提出要擴展應用范圍,強調能源系統與電網需建立良好的協調關系。通過自用或雙邊協議的方式,實現完全自我平衡,類似于異地配儲,可將新能源發電基地與終端分布式能源零碳系統相連接,借助電網的過網收費模式,實現三贏局面。我們經過初步分析和計算,認為這一模式完全可行,能夠為30%的新能源接入電網作出貢獻,實現自我平衡,無需增加電網負擔,通過電、熱等多種能源形式實現平衡。新能源分布式系統能夠實時跟蹤不確定的可再生能源,根據能源的實際情況靈活使用,能源不足時可暫停使用,從而實現新能源的完全消納。這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案,有望助力實現30%以上的可再生能源接入目標。
綜上所述,經濟高效的儲能技術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關鍵,也是為未來算力和通信系統提供綠色能源的基礎。氫賦能零碳智慧能源系統有望深度改變能源結構,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設施提供零碳能源。新質生產力涵蓋數字、智能、綠色三個關鍵要素,缺一不可。為確保新質生產力的綠色特質,實現以綠色分布市場為標志的能源革命,系統的智能性設計以及運行控制優化至關重要,是保證系統具備零碳功能,并具有經濟性和市場可復制性的核心所在。文| 中國儲能網近日,江蘇省政府印發《江蘇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若干政策舉措》。文件提出加快推進沿海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到2030年,規劃建設20個左右新型電力系統應用試點園區,新型儲能和抽水蓄能裝機規模達到1300萬千瓦左右。落實新型儲能價格扶持政策、天然氣發電上網電價政策和清潔水電送蘇落地電價機制,探索體現不同品質電能價值的電力市場體系。
|
關于我們 北京能源協會成立登記于2013年8月16日,是我國第一家綜合性的能源協會,社團法人登記證書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511100005003176453。協會成員遍布石油天然氣、電力、煤炭、新能源和節能管理等能源行業,包括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等能源央企,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著名高校,京能、北燃、京煤等市屬國企及一大批民營高新能源企業。協會會長、專職常務副會長、監事長均為曾在能源央企擔任領導職務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協會還擁有一批國家頂尖能源專家作為顧問,成為重要的智囊團。 |








